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內涵分析
編制城市環境總體規劃是應對當前環境保護面臨的巨大壓力、加強城鎮化進程環境保護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而要大力推進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必須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其內涵和定位。遼寧省大連市在推進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編制試點工作中,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本版今日特刊登他們有關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內涵思考方面的文章,以饗讀者。
國務院不久前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把“研究開展城市環境總體規劃試點工作”作為優化空間格局的重要舉措,納入城市大氣環境綜合治理總體安排。這是環保工作的又一次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深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環境是自然界的存在狀態,規劃是進行狀態調整、過程控制和政策安排的工具。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就是對城市環境中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進行思考、考量和設計而形成的工作部署和實施方案,并伴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進程不斷完善的一項工作。
要推進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工作,必須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的內涵,這是一個重要前提。
城市環境規劃源起及國際經驗
城市,最初是在農業生產有了剩余、手工業從農業分離,進而商品交換擴大、形成固定交易市場,并與防御性城堡融為一體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自城市出現就客觀地存在著。城市是人類作用于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同時也是大氣、水、噪聲、垃圾等環境污染最集中的區域,結構性、布局性、區域性的城市環境問題已演化為城市病?,F在提出加強城市環境管理,是隨著人們處理與自然界關系的實踐不斷發展、認識不斷升華的產物。
在城市產生及早期發展階段,城市多是政治、軍事中心,承擔著人口聚集、商品交換的作用,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能力低下,對自然的破壞也很有限,自然環境容量很大,基本上處于天人合一的共存狀態。
在中世紀階段,即前工業化社會時期,城市日益繁榮富庶、人口聚集程度提高,人類主動利用自然、開發資源的能力增強,相應地對自然有所破壞,局部地區甚至較為嚴重。同時,隨著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局部地區出現過人口增長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狀況,乃至引發爭奪資源的戰爭。但是,相對于人口規模和消費水平,資源環境還有較大容量,城市中人與自然維持著以局部性、階段性不和諧但整體相對平衡為特征的融洽關系。
進入工業社會后,人類進入機器時代,科技進步加快,大工業生產迅猛發展,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城市人口數量大幅增加、人均壽命大幅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工業化的這些成果都是歷史的進步。但是,傳統工業化道路也使得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自然資源日趨匱乏,環境污染日漸嚴重,生態系統惡化加劇,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生態危機的重大威脅,人與自然的關系全面緊張,城市變得很不和諧。
20世紀70年代,隨著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與生物圈計劃”中闡發了“生態城市”的思想,提出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 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基于社會、經濟、自然三者高度統一,實現生態系統的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和諧。一些國家逐步把環境保護思想納入現代城市規劃,通過制定方向明確和目標具體的發展規劃,引導城市建設全面、有序推進。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