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發展中小城市何以正當其時
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歸納起來就是“三不”: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而城鎮化是解決中國經濟社會近期、中長期所有問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途徑。未來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70%,農村基本莊園化。在實現這一愿景的過程中,要做到更加集約、更加快速、更加有質量、更加可持續發展。
城鎮化為什么這么熱?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面臨一系列問題,城鎮化是解決中國經濟社會近期、中長期所有問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途徑。
現在城鎮化這么熱,大的背景是,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面臨一系列問題,形勢嚴峻,中國發展已走到轉型關口。
按照十八大報告所說,中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歸納起來就是“三不”: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其具體表現,就短期而言,是經濟放緩、通貨膨脹壓力巨大、產能過剩等。中長期問題,是資源環境問題,最典型的是霧霾。從來沒說空氣污染,200多萬平方公里被一種類型的大氣污染所控制。
在世界上,生態環境污染、破壞,只有兩起事件可以和霧霾相比。一是上世紀30年代美國西部開發時的“沙漠風暴事件”。當時,美國發展也很快,密西西比河以東是廣大的平原,土壤肥沃,但它還要擴張。密西西比河以西是草原地帶,美國把所有草原破壞,第一年種莊稼挺好,第二年糧食削減,第三年全部沙漠化。第四、第五年發生風暴事件,風一吹整個美國西部被沙漠煙塵籠罩。沙漠風暴持續10年才解決,此后退耕還林,不再搞沙漠開發。
第二個影響世界的生態災難是前蘇聯在西伯利亞開發時發生的“黑風暴事件”。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經濟工業化發展很快,但缺糧食。西伯利亞是草原地區,他們就開發草原。第一年收成很好,第二年減產,第三年成沙地了,第四年、第五年發生黑色風暴事件。
這三起事件都是經驗教訓,我們的生態環境已經不可持續了。
面對這些問題,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新的治國理念,非常高瞻遠矚: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這是習近平提出的目標。李克強提出,“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瞄準中國的未來,中華民族振興的中國夢,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這就是我們新的治國理念。
這個理念不是空的,具體說有三個核心內容:擴大內需,改善人民生活;從供給上說是創新,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品檔次,使制造業水平上個臺階;從體制上說就是改革。
可見,我們未來的治國理念、中國夢、產業升級,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有最大的增長潛力,就是城市化;我們有最大的動力,科技創新;我們有最大的紅利,改革開放。
城鎮化是解決中國經濟社會近期、中長期所有問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途徑。
為什么發展中小城市?
現在,大城市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自身面臨很多問題,人均年收入已達五六千美元,這時提中小城鎮或者城鄉一體化,正當其時。
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說,21世紀世界經濟靠兩樣東西,一是美國的高科技,二是中國的城市化。一個是從需求的角度來說,一個從供給的角度來說。這十幾年來,中國的城市化確實不僅僅是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也是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
現在,對于城市化的理解出現了分歧,很多說法不一定準。對城市化的概念如何理解?中國的城市化到底是什么樣子,是以小城鎮為主,還是以大城市為主?以城市群為主,還是以單個城市發展為主?是以郊區化為主,還是以城市核心的改造為主?西方國家早就郊區化了,大城市中心已經空洞化。最典型的是底特律,那么偉大的一座城市,居然崩潰了。表面看它是崩潰了,實際是市中心空洞化了。
怎么看這個問題?他們的發展進程跟我們不一樣,所以不能拿他們的現象來探討我們的問題。現在,我們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以中小城鎮為主。
實際上中國開始也是這么走的。30年前改革開放開始,當時城市建設是和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當時城市建設的口號是“控制大城市,發展中小城市”。結果是,大城市都發展起來了,小城市都沒發展起來。什么原因?和發展階段有關。那個時候,人就得集中起來才能產生服務、產生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我們那時候的月收入才50元,我大學是1979級的,最早的大學生,1983年畢業,工資五十幾元,那時要發展中小城鎮,不符合國情,發展不起來。
實際上,這30年的發展靠的是大城市,但現在人均年收入已達五六千美元,是中等收入國家,這時發展中小城市正當其時。而且現在,大城市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自身面臨很多問題,這時再提中小城鎮或者城鄉一體化,正當其時。
城鎮化的主要模式是什么?
中國的城市現在是657座,近期可以增加到2000座,未來應該是5000座。我們不是以人口轉移為主,而是以就地城市化為主。
一講到城鎮化,很多人以為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但其實,城市和鄉村本質上沒有什么區別,都是一種“居民點”。城市化不僅是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這是一種途徑,但就城市發展而言,它首先是從農村居民點開始的。一些位置比較特殊的城市,比如上海,在鴉片戰爭以前還是小漁村,后來逐步擴大起來。
可見,城市化至少有兩種模式,一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二是自己慢慢發展成城市,即“就地城市化”。這是新型城市化和一般所講的城市化不一樣之處。我個人認為,中國城市化未來的模式應該以就地城市化為主。
原因很簡單,首先,中國的城市太少了。中國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現在的城市是657座。美國有2萬多個城市,日本37萬平方公里,城市650多座,比我們少幾個,人口卻比我們少那么多。城市數量太少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靠657座城市解決不了中國城市化問題,不可能13億人70%或者更多就集中在這657座城市。第二,城市太少,整個中東西布局沒法展開,經濟活動沒法展開。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增加城市數目。我們想,中國的城市現在是657座,近期可以增加到2000座,未來應該是5000座。
再看鄉鎮。中國大約有3萬個鄉鎮,其中有2萬個是鎮。
未來城市要增加10倍,這3萬個鄉鎮應該成為中國城鎮化的主戰場,而不是現有的600多座城市,城市承擔不了這個任務。西方國家好的高等院校全在鄉村,美國的波音公司、微軟公司都在小城鎮上,底特律這種模式早就過時了。以后,中國城市要適當擴散,不能光講集中,而且現在有這個條件。當然這個道理要不斷宣傳,現在交通發達,到哪都可以,只要大的區位選對了,小的區位要靈活。
如此,城市化的概念就清楚了,中國的城鎮化本身就蘊含著以中小城市為主,以城鄉一體化為核心。為什么?我們不是以人口轉移為主,而是以就地城市化為主。我們要大膽發展城市,別說都到大城市去,沒有必要。我們就把這一畝三分地經營好,成為吸引人的一個焦點,這樣我們就有信心了,就看到方向了,這就是我們的未來了。
實現城鎮化的路徑是什么?
未來,70%、80%的人都住在城鎮,而農村會逐步莊園化。在實現這一愿景的過程中,要做到更加集約、更加快速、更加有質量、更加可持續發展。
很多人關心,中國城市化的頂層設計,即未來會是什么樣的形勢。
從整體設計而言,未來(比如2030年到205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也許會達到70%,現在是52%。整個城鎮體系大約會有2000到5000座城市,3萬個建制鎮。我估計,300萬個村莊大約有1/3變成農莊,其他村估計到2050年,甚至2060年以后才會慢慢消失。
未來,70%、80%的人都住在城鎮,而農村會逐步莊園化。當然,那時交通特別發達,城鄉交流很頻繁,可以今天住農村明天住城市。
要實現上述目標,具體道路怎么走?我總結為“四個更加”的概念。
更加集約。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13億人口,而且一半國土是沙漠。城市化本身是集約過程,但對于中國而言,也許要更集約一點。中國城市化道路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更加集中。美國的城市居民人均大約占用土地1000平方米,中國現在是人均建設用地250平方米,包括城鎮建設用地、道路橋梁、水利用地等等。所以我們要更加集約。
更加快速。因為我們是后發國家,所以城市化會比西方國家更快。城市化最早的國家是英國,英國完全實現城市化大約用了150年,美國完成城市化大約用了100年,日本和韓國是后發國家,發展很快,用了50年。
中國需要多少年?中國1996年城市化率是30%,2030年城市化率要達到70%,即完成城市化的歷史任務,以后就是修修補補,進一步完善。1996年到2030年我們大約需要35年。
更加有質量。我們的城市化要更有質量,這也是我們的特色。我們是后發國家,城市化可以高起點、高規劃,至少不能有貧民窟。城市化除了要避免貧民窟,還不能有霧霾,霧霾是突破底線的生態污染事件,這個不能有。
更加可持續。發展更加可持續,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等等。
可見,未來城市化的頂層設計,就是5000多座城市,3萬個建制鎮,農村基本莊園化,這是一個美好的圖畫。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