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規劃將出臺 背井離鄉還是擁抱希望?
聚集產業就地就近城鎮化
而另外地處張石高速公路附近、距離張北縣城只有八九公里的一個叫喜順溝的村莊,則完全是一幅“小城市”模樣。40多棟被用來開發旅游的小洋樓沿著村南柏油路東西排開,頗有美國鄉村別墅的味道。
村莊的前面是山坡,后面也是山坡。連成片的樹林環抱著村莊。
一輛黑色轎車開過來,開車的是村民呂兵明。他家就住在一棟“別墅”里:一個大院,兩戶人家。他和父母各住一棟,上下兩層,各130多平米。他們稱這種別墅叫農家院。“我一直在村里。每年大概種20多畝地,父母、兩個孩子,家里共6口人。除了地,還養羊、養牛。種的土豆、甜菜基本上都賣。”他告訴記者,以前村子里的年輕人也外出打工了,多數在北京做買賣、開超市。自從村里的幾個企業發展起來后,現在基本不再有人外出了。
張家口市農科院在村里有個基地,村里人農閑時都在那里打工,每天一百二三,不用離家,就能掙到錢。“想干的話一年四季都有活兒,人均年收入能有八九千,在村里花銷足夠了。”這也是呂兵明守家不外出的主要原因。“我們要把村里打造成壩上第一村。”村支書記閆林告訴記者,他們村是河北省“美麗鄉村”規劃的受益村。全村700多人,常在村里的有400左右。年輕人早些年就出去了,多是在北京經商、開店,打工一年好的能有近10萬元的收入。留在村里的多是50歲以上的,戶均年收入也有兩萬多元。
“市農科院在村里有育種基地,占地600多畝,多的時候村里的300多人在那上班。村里企業之一是儲藏馬鈴薯,有兩萬多噸的量,差季賣,用的人也多,冬天農閑時也都有活兒干。”
旅游業是村里的新興產業,是村民致富的重要方式。村里那40多棟“別墅”(他們稱新農居)就是為旅游蓋的,每年六七八這三個月有許多石家莊、北京、天津的自助游客周末來這里度假,村里新農居的餐飲、住宿就能有不菲的收入。
“僅僅靠種地富不了。現在村里種地是基礎收入,是為了讓土地保持原生態,主要收入靠產業。現在基本能做到農閑不閑。”據他介紹,現在不少外村外地人冬閑時也來這“就業”,村里集中投資,改善居住環境,產業的增加和發展帶來了人口聚集的效應。
城鎮化的模板在這樣的努力下逐漸形成雛形了。
跳躍:從半城鎮化到城鎮化
那麼,河北省的城鎮化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
就此,我們采訪了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崔巍副研究員。他說,2012年,我省城鎮人口達到3410萬,城鎮化率為46.8%,近年來一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5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河北處於“半城鎮化”發展階段。突出表現為“半城鎮化”人口規模持續擴大———2006年至2012年,河北省非農戶口僅增長了1.6個百分點,表明近年來城市戶籍人口的比重變化并不大,而城鎮化率則增長了8個百分點,表明統計意義上的城鎮人口相對大幅增長。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