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信仰與北京的關帝廟
關廟的興建與祭祀
宋以前,關羽并無獨立的祠廟,他一般作為武成王廟的從祀之神。《新唐書》載:“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奏:‘治武成廟,請如《月令》春、秋釋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諸侯之數(shù),樂奏軒縣。’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焉:越相國范蠡,齊將孫臏,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至北宋時,關羽仍與其他將領“凡七十二將”從祀武成王廟。至遲在宋朝末年,獨立供奉關羽的祠廟已經(jīng)出現(xiàn)。《宋會要輯稿》載:“蜀漢壽亭侯祠。一在當陽縣,哲宗紹圣二年五月賜額‘顯烈’。徽宗崇寧元年二月封忠惠公。大觀二年進封武安王。一在東隅仇香寺。羽字云長,世傳有此寺時即有此祠,邑民疫癘必禱,寺僧以給食。”可見,此時民間已開始為關羽建祠,佛道和中國傳統(tǒng)崇拜體系相融合的現(xiàn)象也已產(chǎn)生。到元代,蒙古民族入主中原不但沒有中斷關廟的興建,反而有更多的廟宇在京城及各地修建,如記述大都城地理歷史的《析津志》載:“武安王廟南北二城約有廿余處,有碑者四。”《元一統(tǒng)志·卷二》載:“義勇武安王廟,在大定府西關,壬子歲建。”此時,除民間外,官方也對關羽進行祭祀,如《元史·卷三十二》:“加封漢將軍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遣使祠其廟。”根據(jù)現(xiàn)有記載,此時為關羽所修的祠廟雖遠不如后來豐富,但繁盛之勢已現(xiàn),只是祠廟的式樣已難考證。
明朝初建,定都南京,率先在南京建關公廟。“關公廟,洪武二十七年建于雞籠山之陽,稱漢前將軍壽亭侯。嘉靖十年訂其誤,改稱漢前將軍漢壽亭侯。以四孟歲暮,應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關于建廟年代,一些民間筆記的記載稍有出入,如《春明夢余錄·卷二十二》載:“按洪武二十八年,建廟于雞鳴山,祭漢壽亭侯,永樂中,始載祀典。”《宛署雜記·卷十八·祀神》:“敕祭漢壽亭侯廟:洪武二十八年,建廟于雞鳴山,祭漢壽亭侯關羽。永樂年,廟祭于京師。”由此可見,明初對關羽的祭祀已經(jīng)載入京師祀典中,足見其重要性的提升。永樂遷都后,在京師再建漢壽亭侯關公廟,“成化十三年,又奉敕建廟宛平縣之東,祭以五月十三日。皆太常寺官祭。”關于此廟,《春明夢余錄·卷二十二》載:“漢壽亭侯廟,在宛平縣東,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俗呼白馬廟,蓋隋之舊基也。每歲五月十三日,遣太常官至祭。”“中塑神像,前為馬殿,外為廟門。”根據(jù)《乾隆京師全圖》,記載中所提到的宛平縣東即宛平縣署以東,什剎海以西,地安門外西側(cè)的白馬關帝廟。此廟留存至今,但已失原貌。此后,明歷朝皇帝均修建關廟。據(jù)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當時北京城內(nèi)著名的關王廟十九處,分布于城中各坊;城外三十一處,分布于郊縣農(nóng)村。在京師的這些關廟中,又以正陽門關廟香火尤其旺盛,“以門于宸居,近左宗廟、右社稷之間,朝廷歲一命祀。萬國朝者退必謁,輻輳者至必祈禰也。祀典:歲五月十三日,祭漢前將軍關某。先十日,太常寺題,遣本寺堂上官行禮,凡國有大災,祭告之。萬歷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李恩赍捧九旒冠、玉帶、龍袍、金牌,牌書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于正陽門祠,建醮三日,頒知天下。”
清代對關帝的祭祀仍入京都祀典,屬群祀。清入關前,“關圣帝君清初都盛京,建廟地載門外,賜額‘義高千古’。世祖入關,復建廟地安門外,歲以五月十三日致祭。”此處的關帝廟與明代白馬關帝廟為同一處,經(jīng)修葺而成。“雍正三年敕封關帝三代公爵。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制造神牌,供奉后殿。除五月至祭外,春秋二次至祭。”光緒《順天府志》記載:“關帝廟在地安門外,南向,繚以周垣。廟門一間,左右門各一,正門三間,前殿三間,三出陛,各五級。東西戶各三間,殿西御碑亭一,東廡燎爐一。廡北齋室各三間,殿后界墻重門三內(nèi)。后殿五間,東西廡及燎爐與前殿同。殿后東為祭器庫,西為治牲所各三間。石梁一,在廟門外,凡正殿門廡均覆綠琉璃,余均筒瓦,門楹丹 ,梁棟五彩。”地安門關帝廟建筑等級之高顯示其在國家祭祀中的重要地位。除地安門關帝廟外,清代“九門月城俱有關帝廟,而士民香火之盛,以正陽門為首”,每年五月十三日致祭,“是日民間賽會尤盛,凡國有大災則祭告之”。對比地安門西和正陽門月城兩處關帝廟,前者用于官方主持的國家祭祀,除五月十三日外,還舉辦春秋祀典;后者僅五月十三日致祭,崇祀香火也多來自民間。五月十三日(一說六月二十四日)是關公誕辰,亦稱單刀會,此時除祭祀外,各地還舉辦廟會,“十里河關帝廟在廣渠門外。每逢五月,自十一日起,開廟三日,梨園獻戲,歲以為常。”除此之外,其他比較知名的關帝廟還有倒座關帝廟、雙關帝廟、姚彬關帝廟、鐵老鸛廟、關帝高廟等。至清末,朱一新在《京城坊巷志稿》中明確提到的北京內(nèi)外城的關帝廟有四十余處,另外,“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年出版的《京城全圖》上標注寺廟1272座,其中關帝廟121座,大約占當時京城寺廟總數(shù)的10%。”可見,人們對關帝的信仰在清代已發(fā)展到鼎盛。
民國以來,關帝信仰不衰,但因為國家動亂,關廟的興建遠不如前,基本均為前代留存,僅1914年北洋政府在醇賢親王的家廟(1891-1899年建)后寢立關羽、岳飛像,并祀關岳,改稱關岳廟,是北京現(xiàn)有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關帝廟。
據(jù)1928年北平特別市寺廟登記,在北京城及州縣登記的1631處寺廟中,關帝廟約280余座,在1947年登記的728個寺廟中,關帝廟約97座,幾乎均興建于清代或更早,廟內(nèi)除供關公外,常常諸神雜陳,儒釋道相混,管理和使用者也有僧、道、村莊甚至軍隊等。建國后,隨著城市建設的進展,大量關帝廟被毀,這包括曾經(jīng)香火旺盛的正陽門關帝廟,倒座關帝廟,鐵老鸛廟等。然而仍有一些關廟得以保存,其中已被列入國家級、北京市級或區(qū)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關帝廟有23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關岳廟、立馬關帝廟、護國雙關帝廟、花盆村關帝廟等,再加上一些未列入保護范圍的關帝廟,北京地區(qū)現(xiàn)存的關帝廟可能更多,具體數(shù)量仍需進一步調(diào)查。只是,幾乎所有關帝廟均喪失了原始功能,或辟為民居或已廢棄,且多數(shù)殘破不堪,曾經(jīng)的繁盛已難重現(xiàn)。只有在關羽的祖籍山西,以及包括臺灣在內(nèi)的南方部分地區(qū)以及海外的華人聚居區(qū),關帝信仰才略為興盛。然而無論興盛與否,曾經(jīng)承載歷史的關廟建筑都應得到相應的保護,這樣才不致使傳統(tǒng)文化湮滅于歷史長河中。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