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內澇頻頻 杭州如何健康生長
“那時候的留下,茶樹和竹林成片,生態氣息相當濃。當年怎么可能會有洪災啊,現在一旦下持續性的大暴雨,總是被淹。”在留下生活了十多年的老杭州金永炎見證了留下從桃花源一般的小鎮,成了一下雨就淹的水城。
翻看著手機上頻頻傳來的留下成澤國的照片,老金很納悶: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杭城如此受傷?更多的老金們則想知道:這座傍水而生的城市是否擁有健康的生長方式?
內澇頻頻
源自城市化只重“上半身”
城市的健康生長,必然和其合理科學的規劃、建設離不開。
杭州這十幾年快速的城市建設,其大致步伐是“城市東進”,簡單來說,就是沿著錢塘江兩岸發展,開發下沙、錢江新城以及濱江、蕭山等大片區域,當然,城北、城西也都在不斷地擴張。但目前的淹水地帶,城東、城西都屬于典型的重災區。
在杭州防汛抗旱指揮部主任盛忠華看來,杭州城的泄洪渠道很單一。“目前,杭州主城區有400多條大小河道,總長超過1000公里,城市路面的積水主要是通過地下管網排到大小城區河道,再向京杭大運河流域釋放,但大運河里的水只能向下游太湖、長江走,能不能出得去還要視運河下游的水位而定。”
泄洪渠道的單一,會不會是杭州的城市規劃在當初功能設計上的“隱患”呢?
規劃部門給出的答復是,規劃所作的工作,是一幅“藍圖”,但它畢竟不是“神筆”一揮就可以了,真正進入到實施的過程,還是會遇到資金、拆遷等諸多問題。
像德勝東路邊上的九沙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005年,杭州建德勝快速路時規劃上就要求在德勝路以北開挖一條九沙河,起到分洪作用。但身負重任的九沙河卻因為種種原因遲遲未建。此后,隨著德勝快速路逐步開發,周邊地勢越來越高,一到雨天,水就排不出去,最后導致德勝東路一下雨就成“重災區”。“說白了,防洪抗澇就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合作努力,僅僅靠規劃等部門,遠遠不夠。”
昨天,記者采訪了一位多次參與杭州城市規劃的專家,他直接指出:從成因上看,杭州內澇和城市化進程有很大的關系。“本來雨水都能滲入綠地農田,現在都被用來建設房子,只能依靠管網、河道排出,來一場大暴雨,超過了管網、河道的排水能力,就容易積水成災。”
杭州的未來建設
需要多些“綠色海綿”
“國內城市建設最大誤區是:憑借強大的財力,通過修建‘灰色’市政排水工程的方法來解決城市雨澇問題。”
昨天,微信平臺的一篇《讓雨洪不是災害,而成福音》的文章被多次轉發。這篇文章,是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俞孔堅寫給城市規劃、建設、決策者的一封信。
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但內澇成災,除了下水道的完善,更取決于一座城市的發展眼光和遠期思路。
俞孔堅提出了一個處理中國的城市雨洪,正確、簡單、高效而經濟的做法——建立城市“綠色海綿”系統,“利用綠地滯留和凈化雨水,回補地下水,滋潤土地和地表生命植被。具體做法包括建立雨洪公園和綠色水庫,降低公園綠地標高,沿路設計生態溝,在社區建立雨水收集綠地等等。”
對于綠色海綿這個概念,不少杭州專家大為贊同。
“這個海綿的說法非常形象,說得簡單些,就是要讓城市像一塊海綿,雨水滲入其中,滿了再往外排,讓整個環境更加生態化。”負責城市規劃設計的一位專家表示,其實杭州曾經探索性開展了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比如道路路面的透水瀝青,綠地做得低洼一些,但是大規模推廣,還沒成型。
專家指出,“綠色海綿”在杭州值得推廣,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杭州不缺水,所以不太重視。“城市的決策者必須要明確,這個概念需用發展的科學的生態的眼光去看,它必然是長久投入的系統工程。城市發展,應該盡少破壞現有環境,把對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海綿城市為內澇“背鍋”冤不冤?
24日夜間到25日的一場暴雨,(江蘇鎮江)市區部分區域出現短時積水,據城市排水部門分析,積水大多是因施工造成管道堵塞,或小區、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網與城區主管網【詳細】
杭州倡議成立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產業聯盟
今年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運河森林公園視察時提出,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后來又專門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重要批示,要切實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和利用好。【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