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建筑物像"變色龍"融入環境
從遠處看,建筑物就像“變色龍”一樣,潛進了周遭的環境中,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昨日,2013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在重慶大學進行作品評審。來自法國的著名建筑師多米尼克·佩羅向記者介紹了未來建筑的發展趨勢之一——建筑的消融。
建筑消融需要政策引導
多米尼克所提倡的建筑的消融并不是指建筑消失,它是指利用地形、環境等條件實現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比如在山上修建一座建筑,這座建筑與山不是割裂的,沒有很明顯的分界,這座建筑又具有其本身的全部功能。”他認為,建筑應該是整體景觀的一部分。如此一來,玻璃、混凝土和金屬不再只是構建建筑的元素,而是構成整體景觀的元素。作為建筑師,未來的使命是在室內外之間、公共私有空間夾縫中的自由和可利用空間之間,引入新的對話場景和體驗,阻止現代建筑可見性的膨脹。
“像重慶,就可以利用有山有水的地理特色進行城市建筑規劃。”在多米尼克看來,實現建筑的消融不是時間上的問題,它與政策有很大的關系,需要決策者的規劃引導。
向地下延伸降低城市密度
不少大城市都修建著高而密的建筑,多米尼克建議,建筑向地下發展,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的高密度問題。
多米尼克說,地面的空間有限,城市空間可以向地下延伸,而非向四周擴張。“還可以利用地表土壤起到保溫的作用。”他認為,在地質堅固、防水澇的地方,可適當地向地下延伸建筑,即使只是一兩層,都會起到不小的作用。但他并不是鼓勵大家都去地下居住,“地下的建筑物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地面上的景觀是一體的。”
據了解,本次大賽由多米尼克·佩羅擔任評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擔任執行主席。委員由來自西班牙、英國、丹麥、中國臺灣以及中國大陸的設計機構和高校院所的著名建筑師和專家教授組成。大賽以“城市的消融”為主題,共收到來自國內外140多所院校的近800份作品,一等獎將獲得5萬元獎金。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