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下水系統面臨崩潰 生態保護刻不容緩
我國北方地區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然而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糧食生產穩定性和產量潛力挖掘的主要限制因素。這種矛盾在華北平原尤甚,河北中南部平原用于糧食生產的地下水凈消耗,已造成區域平均的地下水下降達7.4米,局部地區達20米。同時,也引起了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業內專家認為,大規模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需要,華北平原地下水修復與生態保護刻不容緩。
糧食生產過度依賴地下水灌溉 地下水下降速度驚人
華北平原是我國乃至世界的重要糧食產區。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灌溉技術的發展,農業產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高產主要依賴地下水灌溉來實現,造成了地下水超采,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
“我們是否還要繼續以地下水的高消耗來換取有限的糧食產量?短時間內的農業發展與地下水資源不可逆的消耗將帶來的巨大危機孰輕孰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彥俊告訴記者,這已經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回顧我國這些年來的農業發展,雖然糧食生產始終穩步增長,解決了龐大人口的吃飯問題,但增長的背后,也往往隱藏了地下水急劇消耗等嚴重危機。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明表示,由于農業、工業用水量不斷增大,河北近年來地下水下降速度驚人,面臨著嚴重的缺水危機。上世紀50-60年代,地下水在2-3米左右,現在下降了20-30米。
以河北省1984-2008年期間用于糧食生產的地下水凈消耗量為例,在過去的這25年期間,河北省獲得的糧食增產效益為1.9億噸,用于糧食生產的凈地下水消耗量達1390億方,主要集中消耗在河北中南部平原,其地下水消耗總量累計達1130億方。
沈彥俊表示,過去25年河北中南部平原用于糧食生產的地下水凈消耗,已造成區域平均的地下水下降達7.4米,局部地區達20米。換句話說,同時期該地區地下水下降量,有8成以上是由農業灌溉耗水引起的。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在河北省欒城縣設有地下水監測點。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博士張玉翠表示,1984-2008年期間,欒城縣地下水位累積凈消耗量為12億m3用于糧食生產,獲得的糧食增益累計34.5億kg。灌溉水的增產效益2.9kg/m3。據此推算的地下水下降量為17m,觀測值下降量為20.8m。
河道、濕地或消失殆盡 水資源危機威脅糧食安全
河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在造成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的同時,也引發了區域生態危機,河北95%以上的平原河道干涸,90%濕地消失,最大的兩個濕地白洋淀和衡水湖都靠人工調水維持一定的水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康紹忠表示,目前,我國水生態不斷退化,淡水生態系統功能整體呈現“局部改善、整體退化”態勢,北方平原區地下水嚴重超采,已形成160余個地下水超采區。
張玉翠告訴記者:“地下水資源的循環再生周期漫長,其過量消耗所引發的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斷流、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環境負效應,也許是我們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都難以有效解決的。”
劉昌明院士表示,目前華北區域淺層地下水都在30米以下,導致土質干化,很多天然的濕地如不進行補水將會不復存在。
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年來,河北中東部平原的中低產區糧食增產顯著,其中一部分地區以開采深層地下淡水灌溉獲得產量的效益,恐將引發更嚴重的深層水超采,從而導致大面積的地面沉降。
沈彥俊告訴記者,過去淺層咸水無法充分灌溉,深層地下水的開采主要以城市和工業用水為主,已經引發了快速的地面沉降。1986-2004年間,天津累計沉降量3187mm,滄州達2457mm。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海南省公布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方案
記者從(海南)省住建廳獲悉,為進一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補足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改善人居環境質量,省住建廳制定了《海南省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方案(2018-2020年)》,自2018年至2020年在全省城市(包括縣城)進一步開展【詳細】
景德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讓城市面目一新
位于江西省東北部的景德鎮,是享譽世界的千年瓷都,有著2000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創造了【詳細】
生態修復受熱捧另一面:高負債如芒在背
A股市場共30家園林及生態企業,平均負債率達到了52.39%。【詳細】
江蘇泰興:生態修復“詩化”長江岸線
沿江生態廊道是江蘇泰興市長江生態保護的一項重點工程。根據規劃,泰興將24公里岸線中的50%進行生態化改造,建設生態人文體驗區、生態田園風光區及生態產業融合區。 目前,長江泰興段岸線正積極開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