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仍存路徑之爭
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出以來,社會各界對于城鎮化的目標正逐漸形成共識。然而,對于具體的道路選擇,比如地方政府是企望政策還是強調改革,是發展大城市還是建設小城鎮,是行政主導還是市場主導等問題,從政府到坊間仍存多重路徑之爭。
重發展還是重改革?
在加速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每一位地方主政者都面臨著同樣的選擇題:是注重改革和創新,還是更傾向于要政策、上項目、搞建設?
地方政府將城鎮化作為地方經濟增長的抓手,盼望國家出臺扶持政策,往往追求投資和建設規模的沖動強勁,而改革創新的意愿不足,這被認為是對“新型城鎮化”的誤讀。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對城鎮化的理解存在偏差,2012年底下發各地并征求意見的“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初稿被要求重新修改調整,修改后的規劃一改強調發展的基調,而重在改革。
“新一屆中央政府的確提出要搞新型城鎮化,但并不是像以往一樣,一旦經濟增速放緩或出現危機,政府就趕緊出手加大投資,提振經濟。”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認為,全國新型城鎮化規劃預計會是一個“體制變革、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城鎮化規劃,既沒有國家大規模投資的概念,也沒有具體指標,就是關于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經濟結構調整和通過體制改革促進農業人口城鎮化的一個發展規劃。
不可否認,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投資與消費需求潛力,但只有通過改革才能釋放這些“紅利”。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關鍵是要推進人口城鎮化的制度創新,才能充分釋放國內巨大的需求潛力。具體的改革內容包括盡快“讓農民工成為歷史”、放開城鄉二元的戶籍限制、統籌推進城鄉土地制度一體化、逐步實現城鄉統一的人口政策、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農村社區管理體制改革、調整行政區域體制、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等。
接近發改委的一位人士表示,正是落地政策難以斷定,再加上規劃涉及諸多制度改革和創新,需要研究和協調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比較復雜,涉及部委較多,難以形成較為一致的解決方案,現在正是希望盡快就一些難點問題形成共識并找到解決辦法。
遲福林認為,把握城鎮化帶來的歷史機遇,需要在轉型上取得共識,更需要在改革上取得共識:第一,堅持消費主導,把推進人口城鎮化、釋放13億人的消費需求作為最大的經濟結構調整;第二,堅持民富優先,使城鎮化真正承載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功能,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的社會結構;第三,堅持綠色增長,推動綠色城鎮化;第四,堅持市場主導,調動社會資本力量推進城鎮化;第五,加快政府轉型,以公共服務為中心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能夠有效地履行公共職責。
大城市還是小城鎮?
隨著全國城鎮化率超過50%,中國進入“大城市病”的集中爆發期。中國到底該推進“城市化”還是“城鎮化”,這樣的路徑之爭一直就沒有停止過。
今年夏天,全國南方多個城市出現歷史罕見的持續高溫天氣,被形容為“燒烤模式”,城鎮化過程中“大城市病”問題再度引發關注。除了高溫,今年以來頻繁發生的霧霾天氣,以及近年來類似首都成“首堵”、大雨過后去看海等被人們調侃的現象,無不曝露出大城市的“病癥”。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大城市病”就已經引發人們的擔憂。1980年,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時提出“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市發展方針,其基本出發點之一,就是為了防止出現“大城市病”。
自上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鼓勵發展小城鎮,1998年中央提出“小城鎮、大戰略”,發展小城鎮是主要政策取向。然而,小城鎮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之后出現了動力不足的問題,到十六大則確立了“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方針。
據了解,世界各國的城市發展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輻射型為主的集中式“城市化”模式,另一種是以中小城鎮主導型為主的分散式“城鎮化”模式。
傾向于“城市化”的觀點認為,全世界城市發展規律都是從小城鎮到大城市,到特大城市,小城鎮是逐漸減少,或者圍繞著大都市作為衛星城和都市群才能夠生存。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口集中的方向是逐漸進入大城市。
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認為,“大城市病”不是“大”惹的禍,世界上同樣還有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巨型城市沒有“生病”。因此不應輕易談瘦身,否則容易抹殺一些問題,不利于城鎮化健康發展。
主張城鎮化路徑的人士則更多地考慮到國情,認為僅靠少數大城市,基礎設施和政府財力都無法承受如此龐大數量的農民進城。因此,不少人提出“就地城鎮化”概念,使農民能夠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就近就業。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中國和德國屋頂花園發展對比
玫瑰姐計劃在4月份去德國,先在網上搜了一些德國攻略,找到了德國屋頂花園的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