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未來之路:再造城市群
人口遷移新格局
產業的遷移,區域的協作,將對中國多年來人口的遷移流向發生改變,形成以東部沿海連綿城市群為重心,以內陸城市群為中軸,以西部中心城市為集聚點的流動人口分布格局。
根據觀察,我們發現:多年來民眾的遷移方向主要有兩大選擇:人口遷移首要選擇是在當地,也就是離家鄉比較近的地方。這種就近遷移,進一步將遷移地分為三種類型:當地和鄰近的縣城;當地和鄰近的地級城市;當地的省會城市。另外一種遷移是一些人包括農民、畢業大學生會離開家鄉,到遠離家鄉的外地市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很可能就會在當地安家。這些外地市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一帶,珠江三角洲一帶,福建沿海,膠東半島地區,以及天津、大連等沿海城市及其周邊。
泛珠三角地區是中國人口流動遷移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據統計,泛珠10省(區、市)常住人口約4.96億,占全國的37%。全區流入和流出人口分別占全國的43%、54%。不久前結題的《長三角地區人口遷移流動的態勢和完善城市群社會管理研究》課題顯示, 從2005年至2010年,長三角外遷入的人口升到1817萬。在長三角22城市中,外來人口規模達到百萬級的城市有7個,分別是上海960萬人、蘇州409萬人、寧波187萬人、杭州181萬人、無錫171萬人、南京168萬人、嘉興109萬人。
而隨著大城市限制、淘汰和轉移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一些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企業轉移到其他中小城市。到目前為止,北京總人口約為2070萬,在所有人口中,超過1700萬人生活在北京市區。在這種情況下,向外轉移、疏散人口也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而北京要從根本上緩解人口膨脹的壓力,必須借助于京津冀城市群,把周邊的二三線城市作為轉移人口的目的地,必須鼓勵、促使和“逼迫”一部分產業遷移到這些二三線城市,以產業帶動人口流動。這就使得主動放棄好多現實的利益,讓利給周邊的中小城市似乎成為必然。
有的學者預測,在今后的20~30年內,大部分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將會轉移到城鎮,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轉移到20個城市群中。初步測算,到2020年,三大城市群將占用22.4%的全國城鎮建設用地,集中全國26.2%的城鎮人口。到2030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都將形成一個人口總數為3億的高密度空間,而華北與環黃渤海大城市群的人口規模預計也不會少于這個數字。
人口遷移的流向改變和新興城市群經濟水平的發展,將再造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將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生活方式的再造
在城市群當中,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與引擎,將人力、物力、財力等重要經濟要素匯集在一起。一方面,促進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居民收入的增長,另一方面,在城市群發展整體規劃要求下,市場因素使得核心城市發展優勢隨著人員、產業等流動向其他非核心城市溢出,從而帶動周邊城市經濟的發展,而房地產也從中受益。
新興城市群的崛起,影響最深的是未來的置業觀念。新興城市群經濟水平的發展,將會使人們就業觀念產生變化,不再迷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各新興城市群比如在中部和中西部區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也會成為理想選擇。
除了置業思路的改變,隨著今后城市群的再造還將改變人們的辦公環境。綠色建筑這個多年來國家提倡并給予補貼的項目而今已然進入大發展階段,“盡管商用辦公物業(寫字樓及商務園)的用戶可能是各種行業的企業,但85%的國際型企業在選址時開始考慮建筑是否達到了LEED標準。”張瑩說:“目前,國內一些二線城市正處于加大力度打造城市中央商務區的階段。這需要這些城市在規劃時就要考慮這一問題。而隨著政府將開放中國服務業納入議程,新設和升級需求將對商用辦公物業帶來發展機會。”
亞里士多德說:“人們為了生存而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事實上,隨著中國的智慧城市進入落地實施階段,未來居住在城市的人們都將可以享受物聯網環境下的城市智慧生活。
截至2012年12月,中國在建的智慧城市已達69個,其中位于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的城市數量占到了59.4%。除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外,武漢城市群、成渝經濟圈、關中—天水經濟圈等中西部地區也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有600~800個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隊伍中來。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戰略研究(2013年)》報告調研發現,智慧城市重點應用主要分布在醫療衛生領域、城市交通領域、城市管理領域、環境保護領域等。其建設模式一是以物聯網產業發展為驅動的建設模式,二是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的建設模式,三是以社會服務與管理應用為突破口的建設模式。
寧波是中國最早提出并系統化推進“建設智慧城市”的城市。“2012年,斥資逾50億元推進信息網絡基礎工程、政府云計算中心、基礎信息共享工程、智慧應用工程等30個智慧城市建設重大項目及19個智慧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其研發的首個“智慧寧波地理信息共享服務平臺”采用云計算技術框架,為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提供了豐富的“云”應用服務。
2013年,廣州市智慧城市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智慧城市建設重點在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政府網上行政審批、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環保等領域啟動試點應用建設,同時在其他領域開展應用規劃,年底前完成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立項,落實建設資金。
在太原,為了推動“數字城市”升華為“智慧城市”、盡快突破“智慧城市”領域的關鍵技術,太原市與測繪遙感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了智慧城市研發中心,啟動的“城市信息多層次智能決策關鍵技術與系統”將在2015年年底完成。
十年磨一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個世界級城市群的打造,10個新城市群的再造,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而其打造是否成功,其實可以表述成兩句話:農民是否自愿進城,城里人是否選擇繼續留在城市。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北京首發森林體驗指數
很多森林看起來大同小異,但因風速、濕度、負氧離子濃度等的不同,游憩的感受相差很大。到底哪片森林更適合您的出游需求呢?昨天,北京首次上線森林體驗指數,為市民走進自然踏青賞花提供參考【詳細】
“十四五”期間 四川力爭建成200個體育公園
通過重點推動體育公園建設、綠道建設等場地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建設便民利民的場地設施等手段,扎實推進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作,完善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15分鐘健身圈需求【詳細】
河北定州加快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定州把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籌辦河北省第七屆(定州)園林博覽會兩項工作做為彰顯特色、打造品牌的重要路徑,做為提升文化、惠及民生的重要載體,圍繞城市框架拉伸、文旅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提升、新興產業布局做文章【詳細】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