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推進模式"研究
中國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來,城鎮化進入高速發展期,投資、產業在城鎮的集中、城鎮化基礎設施的發展等,直接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動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大規模人口向城鎮的流動。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預言: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深刻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兩大課題。①然而,中國城鎮化研究迄今為止還缺少清晰的理論分析或模式分析,缺少對于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理論或范式總結。雖然學界試圖對城鎮化的結果作出分類,提出小城鎮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大城市模式、城市群模式等類型,②但是,所謂大、中、小也不過是從規模上作出的分類,而對中國城鎮化的獨特道路的分析明顯不足。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特色?中國城鎮化是否有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獨特道路?
基于中國經驗與國際比較,本文提出城鎮化“推進模式”這一概念,試圖從一個特殊的角度,研究中國城鎮化是通過何種運作機制實現的。“推進模式”這一概念也是對中國城鎮化及中國城鎮發展過程特征的概括,我們認為,中國城鎮化的典型特征是政府主導、大范圍規劃、整體推動。本文較多使用了“推進”一詞突出中國與歐美國家城市化發展道路的巨大差異。①
一、中國城鎮化推進過程的特殊性
(一)中國城鎮化基礎和條件的特殊性
探索中國城鎮化的特殊性,首先要厘清中國城鎮化的基礎和條件,本文試將其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中國人口數量居世界首位。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大陸人口總數約為13.40億,即便將在城市居住6個月以上的流動人口算作城市人口,居住在農村的人口仍然超過6.74億。城鎮化意味著分散的農村人口會逐步集中到城鎮中來,而如此大規模的城鎮化是前所未有的。這不僅需要大量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也需要大規模的產業調整以吸納農村人口,還面臨著使數億人口接受現代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挑戰。
第二,長期積累的城鎮化壓力。與世界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相比,中國城鎮化的步伐明顯滯后。這是因為,改革開放以前,我們一直采取嚴格控制城鎮化發展的政策,甚至一度采取“反城鎮化”措施(即疏散城市人口)。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速度也一直滯后于工業發展。② 所以,矛盾長期積累,城鎮化的任務變得更加沉重。近來,各地政府都提出要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希望將長期積累的矛盾在短期內解決,這樣的做法往往會引發更大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
第三,城鄉差異的特殊性。中國社會歷來是一個差異較大的社會,特別表現在城鄉的差異上。近年來,中國經濟有了舉世矚目的高速發展,但是,這種高速發展并沒有真正縮小城鄉差異,迄今為止,中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仍然是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3倍。③中國東部大城市在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等方面與中西部落后的農村形成巨大反差。在短期內通過推進城鎮化一蹴而就地解決城鄉差異問題,是完全不現實的。
第四,中國的城鄉戶籍制度。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實施嚴格戶籍制度的國家之一。雖然經30多年的改革,許多社會福利保障因素已經逐漸與戶籍制度脫鉤,但是,迄今為止很多教育資源仍與戶籍密不可分。2012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有兩重含義,一是要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二是要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即,既要積極推進戶籍改革,又要做到十分穩妥,換言之,簡單地將農民戶籍城鎮化,侵占農民土地和宅基地反而會侵害農民的利益。
第五,城鎮化發展階段的復雜性。歐美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發展,階段性十分突出,它們大體上依次經歷了城市化的集中階段、分散階段以及紳士階層(gentrification)回流階段等。然而,在中國,由于區域的差異性,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城鎮化處在完全不同的階段,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已進入城鎮化的第二階段(分散階段),而絕大多數中西部地區尚處在第一階段(集中階段),一些城市也出現了紳士階層置換城市中心人口的現象等。由此可見,中國城鎮化在同一時期呈現出多種發展階段并存的特點。這種錯綜復雜的局面,使得政策往往顧此失彼,顧及了第一階段的對策,必然就與第二階段的對策相悖。①
(二)中國城鎮化“推進模式”的動力機制與空間模式的特殊性
由于基礎和條件不同,中國城鎮化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筆者以為,中國城鎮化道路的特殊性,尤其表現在城鎮化的推進模式方面,即城鎮化通過何種運作機制、運作過程、運作方式進行。以下試圖從動力機制和空間模式兩個視角來分析推進模式的特殊性。
首先,有關城鎮化的動力問題。從世界各國城鎮化的經驗看,城鎮化動力大體上可分為三種:政府動力、市場動力與民間社會(公民社會)動力。那么,該如何理解城鎮化的三種動力?第一,城鎮化的政府動力,就是通過行政手段和政策引導等政府行為對城市發展的各方面進行調控,從而推進城鎮化的發展。第二,城鎮化的市場動力,就是市場機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通過市場的力量配置資源、調節供需,促進產業發展升級。第三,城鎮化的民間社會動力,就是回到社會本身,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改善生活水平、改變生活方式、向往文明社會、接受城市文明的動力。在很多國家,民間動力也表現為公民通過非政府的社會組織、社團組織、社區組織來參與城市的規劃和建設。當然,三種動力并不是孤立的,在有些方面會相互交叉。比如,城鎮化中,社會流動的一個基本規律就是勞動者總是從工資或勞動力價格低的地方流入工資或勞動力價格高的地方,體現了市場動力與民間社會動力的交叉作用。
從各國城市化發展歷史看,真正占據主導位置的動力機制主要有兩種:市場主導機制和政府主導機制。對這兩種機制的區分,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城鎮化與歐美城市化在動力機制方面的重大差異。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中國和德國屋頂花園發展對比
玫瑰姐計劃在4月份去德國,先在網上搜了一些德國攻略,找到了德國屋頂花園的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