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重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必須從戰略上來審視和謀劃,抓住根本、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扎實推進。結合我國實際,借鑒國外經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前應把握這樣幾個重點。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其生態環境具有決定性影響,有什么樣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態環境。可以說,經濟發展方式落后和粗放是造成生態環境危機的重要根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舉措。經濟發展方式不轉變,建設生態文明就會成為一句空話。近年來,我國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進行了積極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門態度不堅決、措施不得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步伐不夠快,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按照這一要求,以更大力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和發揮科技的力量。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一方面可以為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污染、保護環境。應通過大力開發和廣泛應用清潔生產技術、清潔能源、先進工藝設備,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盡量減少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從源頭上解決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問題。對于已經造成的污染和破壞,應通過開發和應用凈化、改造、恢復等技術進行治理、修復和補償,特別是著力治理大氣、水、土壤污染;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技術和工藝設備,切實搞好廢物和垃圾的分類處理、循環利用。
加快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生態文明制度同樣涉及方方面面。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當務之急是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律化、制度化軌道。應加快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同時,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格落實環境責任追究制度,嚴懲環境違法行為。
加快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要使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改變過去以人類自身利益為中心、不顧自然承載力而任意開發利用自然的觀念和做法,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切實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把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落實到行動上和實踐中。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粵港澳大灣區擬建設世界級森林城市群
記者從在佛山舉辦的全省綠委辦主任暨部門綠化和森林小鎮建設座談會了解到,廣東省將主動對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森林城市群。【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
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發揮碳匯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