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初期問題 壓力和風險共存
在“調結構,轉方式”的國家戰略背景下,我國許多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和規劃,并逐步開始實踐。在我國如火如茶的智慧城市建設大潮中,結合智慧城市首席運營商貝爾信近幾年智慧城市項目建設實施落地的經驗,我們必須清晰、冷靜地認識到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
智慧城市建設存在一定盲目性,建設壓力和投資風險共存
幾乎全部的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都在計劃籌劃智慧城市建設,這其中不乏地方政府為了切實改善未來城市發展環境做出的巨大努力,但企業的利益,尤其是智慧城市類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布局進行的各種宣傳和公關才是真正幕后推手,政府需在此時上保持高度警惕。
地方政府對城市發展的高度關注,驅使著當地領導層對智慧城市寄予厚望,希望智慧城市的提出和建設在短期內迅速改觀城市當前落后面貌,期望值過大,導致了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以至于一個基礎薄弱甚至連數字城市都算不上的城市都希望在幾年時間里發生大改變,巨大的建設壓力和投資風險潛藏在規劃文件和口號的洪流中,尚未浮出水面。
缺乏宏觀指導和頂層設計,建設方向的把控能力不強
國家級的政策規劃和法律法規等尚不完善,存在一哄而上、基礎參差不起、定位各自為政的現象。在全民智慧城市熱潮中,部分地方政府為了政績考核,也參與進來推波助瀾,加之部分“智慧城市”企業的利益與糾葛,但中國缺乏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在不斷的強化中,城市管理者未能透徹領會智慧城市的內涵和精髓,建設停留在技術層面和個別領域發展帶有相當程度的盲目性。慢慢偏離了正確的智慧方向,完全或部分忽略了城市主題---人的智慧、人性的體驗。
只會成好似還處在規劃和初期建設階段,缺乏有效的考核指標
與智慧城市配套的不僅是工程和項目,更重要的是考核工程項目達到效果的考核指標。目前國內因缺乏智慧城市建設經驗,指標必然存在局限性,但一定要有并且真正起到約束和指導作用的指標,否則,只會成好似建設必將一盤散沙。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莫斯科智慧城市計劃統籌各領域400多個項目
莫斯科信息技術局局長阿爾喬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