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建設重在質量
城市群建設是現代城市發展和完善功能的大趨勢,也是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經驗。但是,任何城市群的建設都必須符合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客觀要求,強制性地在某一區域搞規模化建設,或拉郎配式地組建城市群,都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并導致資源的破壞和浪費。
我國城市群發展的類型和功能定位
城市群是一個區域性產業關聯和城市互補的群體概念,嚴格講城市群一般是以中心城市為龍頭,以產業輻射和關聯為紐帶,以產業鏈延伸為通道,以物流、資金流、科技流、人流為內容的城市組合群體。比如美國大華盛頓的城市群,就是以華盛頓為政治中心,以周邊服務業、金融業為主體的城市群組建的,其城市分工明確,產業互補突出,各類經濟要素流動順暢,對外輻射性強,對內集中性高。發達國家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后,城市群的建設普遍體現在城市功能互補、人口分布優化,產業配置密切,主導產業的聚集度高度集中,輔助產業對主導產業的依存不斷提高。
國際經驗表明,城市群建設是工業化和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而不是單純的行政性規劃的結果。相對而言,我國城市群建設雖然如火如荼,但主要是政府干預和政府主導,仍未擺脫單純地做大的傳統模式。由此,在我國目前城市群的建設中,地理范疇的城市群雖然已經存在,但經濟功能合理配置的城市群卻非常少。
從現狀看,我國城市群的發展大致有以下幾類:
一是政府引導類的城市圈。從城市圈規劃的主導驅動劃分,政府引導或政府干預形成的城市圈,主要體現為政府直接主導或強制參與城市群的建設,包括城市規劃、產業布局、交通布網、城市功能定位等,均以政府的規劃為基礎。這類城市群的建設,優勢是有國家或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有重大產業項目的參與,有通盤規劃的整體性,有較好的政策扶持。二是市場導向型的城市群。三是主導產業輻射帶動的城市圈。在我國,重大產業帶動的城市很多,如攀枝花、鞍山、大慶等。
城市群建設與產業布局的聯動
從我國現有城市群的類型可以看出,城市群的形成和建設,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前提條件,違背規律和缺少必需的前提條件,城市群建設均可能導致出現各種經濟發展與產業發展失衡的問題。
我國城市群發展的速度,要充分考慮到我國工業化、城市化、服務業的配置關系。工業化和城市化早已被認定是不可分割的孿生關系,但工業化和城市群的形成要比單一城市的城市化率的上升復雜得多。上世紀80年代蘇南由農村集體經濟演變、改制形成的工業群,是蘇南城市群形成的最主要推動力。從工業演進看,蘇南工業企業群到產業群的形成,不僅拉升了工業整體規模和優化了產業分工,更重要的是拉動了生產型服務業的增長,而正是生產型服務業的不斷健全,使蘇南城市群內產業的關聯性、流動性不斷強化,并最終實現了工業化率與服務業化率的雙提高,帶動城市化率的整體提高。
由此可見,城市群的建設,必須要科學地認識一個區域工業化的進程,特別是工業化進程所處的階段。其中,在發達國家全面進入后工業時代,分析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必須跳出傳統的分析方法,即以美元計算的人均GDP,而是要結合我國工業超高速發展,GDP增長的現狀,判定工業化對城市化及城市群體發展的要求,或者講是判定城市化或城市群體對工業化增長的承載能力。
目前,我國城市群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追求規模,城市群的一級城市均以非農人口300萬至500萬為目標,二級城市規劃的城市人口要超百萬,三級城市要超30萬。大部分城市“十二五”規劃的城市化率要達到55%至60%,工業化率達到55%,而對小城鎮建設以及以小城鎮消化農業人口的真正關注很少。這種思維已嚴重違背了我國的國情,僅體現了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好大喜功行為。城市不斷以開發區、新技術園區、產業園等名義快速圈地擴地,大規模的基本農田被占用,而所謂的產業園區實際被撂荒。為了提高工業化率,以項目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方式捆綁著土地財政,嚴重忽視產業布局和分工,以及區域內的產業定位和城市定位。由此,城市群長遠的功能體系被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所破壞,城市化率成為地方盲目提高工業化率的借口。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