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生態面臨崩潰 專家稱應該禁漁十年
保護漁業,也應該保護漁民
“禁漁十年”只是一個提案,卻已經在漁民圈子里引起軒然大波。“如果禁漁,國家養我們嗎?”有漁民提出這樣的疑問。
實際上,從幾年前開始,就有人意識到長江漁業資源及生態環境承載不起現有的漁業捕撈力量,供養不起如此眾多的捕撈漁民,迫切需要讓部分漁民轉產轉業上岸。
“比起我剛工作那會兒,現在南京的漁民已少多了,在全國范圍內也是一樣。”昨天上午,南京漁政處副處長湯哲斌說,目前,南京持證的漁民還有三百多戶,主要集中在江寧、鼓樓三岔河口和六合區。“其中三岔河口附近的居民生活條件好些,他們在解放后都曾有過工作,現在都有養老保證。”在漁政崗位上工作27年的湯哲斌說,六合的漁民生活來源全部依靠長江,一有什么政策,他們很抵觸。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一項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新政策。今年8月5日,農業部通知全國漁政部門清理整治違規漁具,重點治理攔河網、密眼網、滾溝、迷魂陣和底拖網,嚴厲打擊電魚毒魚等違法行為。“實際上,就算是持證的漁民,也會有這樣的行為。很多漁民會想,長江是流動的,我不撈別人也會撈,我就算撈光了這一水域的魚,它們也還會回來。”湯哲斌認為,對于漁民這樣的行為,應該是以疏導為主,“比如說,政府可以給他們一個保障,或者給一些補貼。”
湯哲斌說,目前的南京漁民依然在減少中,而且老齡化的態勢也算嚴重,年輕人大多吃不了這個苦,他們寧愿在岸上生活,也不愿意承繼祖業。
前瞻
如果長江里沒有了魚
“魚類是整個長江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如果真沒了魚,這個系統就要崩塌了。”江蘇淡水水產研究所的陳校輝說,假設長江中沒有了魚類,或者說魚類的數量更加少,可以預見的是水草瘋長,螺螄等水生生物大量生長,水體凈化速度變慢,活水慢慢變成死水。
也有專家認為,食物鏈中間環節的生物滅絕可能造成食物鏈崩塌,作為長江生態系統里的頂級物種,如果魚類消失,則標志著整個長江自然生態的健康狀況發生嚴重改變,水生物種消亡的序幕也就此拉開。
“長江成了荒漠,那長江周圍的人呢?”專家提出的反問擲地有聲。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中每18人就有一個生活在長江沿線。
“長江正在慢慢死去,我們想要保住長江,必須付出巨大代價,而且不一定有效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滿面悲傷,“為什么我們非要通過摧毀來發展呢?”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