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生態面臨崩潰 專家稱應該禁漁十年
從頭到尾,長江生態崩潰
南京漁民們對漁獲減少的感嘆,與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早在2009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魚類學會理事長曹文宣就有過“再這樣下去,長江就沒魚吃”的擔憂——在哀嘆之前,他剛完成一個有關長江內江豚和中華鱘的科考研究。由7國鯨類學家組成的考察小組發現長江江豚的數量僅1800頭,處于瀕危狀態,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也越來越少。
而在今年的《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中,長江生態形勢已經“危如累卵”。
這次由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科考活動歷時12天,行程超過4000公里。參與科考活動的成員們發現,除了珍惜魚種,常見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魚苗數量也在急劇下降——它們由上世紀50年代的300多億尾,降為目前的不足1億尾。而在江蘇,也有類似的調查和同樣的擔憂。
“比較系統的調查結果,曾經在5年前發布過一次,相關調查,現在依然在進行中。”江蘇淡水水產研究所育種研究室副主任陳校輝說,長江江蘇段兩岸岸線全長810公里,西起南京江寧江中漁業社,東至南通海門江心沙閘,調查手段主要是長江監測——通過衛星定位選好地點后,調查人員赴實地從江中取樣,進行范圍向與時間向的比對研究。
2008年結果發布之前,陳校輝參與的這項調查已歷時7年,數據權威客觀。“調查前,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得知長江江蘇段共有162種魚類。但調查后,我們只發現了109種魚類。”
之后,長江監測依然在進行。前天,現代快報記者聯系到江蘇淡水水產研究所資源室。一位工作人員稱,雖然目前沒有確切的數據,但長江江蘇段的生物資源,比起五年前,要稀少得多。“江魚的種類、數量、個體的大小,都在不斷下降。長江生態現狀,已經到了極度危險的時刻。”
原因
被急驟改變的長江環境
對于古老的長江來說,過去漫長歲月里的所有改變加在一起,也遠遠比不上最近幾十年里所發生的變化。為了“利用”長江,這條漫長的母親河正在以極快地速度改變。
人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大壩、碼頭、水泥江堤的興起,能夠看到江邊湖泊、支流水域的旅游開放,能夠看到黃金水道里船只的日夜不息,能夠看到不同顏色的污水匯入長江,這種改變有好有壞,只是對于魚類來說,這種變化,一下子打亂了它們的生存節奏。
“魚類的生活習性是幾十萬年中慢慢形成的,它們不能適應這種變化。”江蘇淡水水產研究所的專家說。
長江上游,因為水流湍急,水壩和水電站被不斷建造。大塊的水泥塊、金屬塊被傾倒在江中,攔起長江水流的同時,也改變了一些魚類的生存環境。
“長江中的魚類大多是洄游型的,每年產卵季節,都會到特定的地點產卵。”陳校輝說,上游水壩的建造,讓原本不少洄游魚類的產卵場水位下降,不再具備產卵條件。記者了解到,鄱陽湖是鰣魚、胭脂魚、黃顙魚、鳳尾魚及四大家魚的主要產卵場,但由于水位下降,很多魚不再回來。
長江中游采沙場密布,被卷揚機攪渾的江水、巨大的機器轟鳴聲都是魚類避之不及的禍害,這樣的環境,顯然不適合它們產卵、覓食。
“黃金水道”中,機械動力的貨船與客船川流不息,“長江平均每半小時有近50艘貨船經過。而在下游的鎮江至江陰江段,半小時貨船密度105艘。”不斷有江豚等大型水生生物被螺旋槳傷害的新聞被發布,江豚同白鰭豚一樣,主要依靠聲吶回聲定位,輪船螺旋槳的聲音會誤導江豚,最終導致被螺旋槳絞死或者絞傷。
從船上流下的油污,讓不少魚類死去。它們更加不能適應的,是從各種排水口流出的污水,里面含有種類繁多的化學物質,有統計稱,“近年來,每年注入長江的廢污水在320億噸到340億噸之間”,這些污水很容易就能結束魚類的生命。
“別說是化工廠的工業廢水了,就算是現代的生活污水,都能毒死魚。”漁民李富貴說,每逢大雨,秦淮河水暴漲,同時大量的生活污水會流入長江,“江面上的死魚一片一片的,至少得有五六噸。”這位漁民惋惜地說。
到了長江下游,隨著政府治污力度的加大,污水帶來的環境污染,不算是魚類生存的最大威脅,但不斷興建的堤壩、大橋和碼頭會毀滅原本魚類的覓食場所,更重要的是,這些外來者打破了原本的一個相互關聯、互為依存的生態系統。
“以前江邊有水草,現在水草也不多了。你讓魚吃什么?”李富貴反問。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