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造新城熱是土地城鎮化的縮影
國家發改委的一個課題組對12個省區的調查顯示,平均每個地級市要建約1.5個新城新區,144個地級城市要建200余個新城新區。
政府不笨,設立如此多的新區,雖然遭受土地城鎮化、人口沒有城鎮化的指責,但好處更多。
設立新區大多在城郊,可以擴張城市范圍,更妙的是拆遷成本較低。省會城市老市區拆遷成本有可能每平方米上萬,在一線城市最高已經達到4萬元以上,而在城郊接合部征地,成本可稱天壤之別。城郊接合部成本上升,則是近幾年拆遷安置辦法改變之后的事。
成本過低,所以求大的沖動很強。在中國入世后,一些外貿與物流的集散地痛感當初開發區太小,想擴展規模,但邊上已建起配套設施,想拆也拆不動。2003年開始經過整頓,到2006年全國各類開發區減少了七成。而現在,一些城市的新區與老城區面積相等,這下,總不怕面積不夠大了吧。
設立新區還有一個好處,在一張白紙上容易畫出好畫。如改革開放初期深圳與浦東之成功,如現在鄭東新區的火爆,都是一些地方官員心目中的美夢,他們把本地的新區與上海、深圳看齊。
同樣是新區,有成功,也有不成功,有半途被債務壓垮,也有熬過培育期最終見到光明的。以浙江金華的金義都市開發區為例,目的是接通金華與義烏的瓶頸,將兩市經濟的小商品、物流和高端服務結合在一起。
構想很好,關鍵是市場是不是認賬。金義新區規劃完成,大筆資金、大量房地產商源源不斷進入,說明得到了市場活躍資金的認可。而削山而成的另一個中部小城市,十年之后外地流入人口為零,地價至今未漲,債務倒是不勝負荷。最悲催的當然是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一座華麗的空城孤零零矗立在沙漠邊緣。
一些地方政府以新區造城、以房地產為資金抓手的城鎮化模式,存在致命弊端,那就是風險不可逆。市場化造城之地,商人看到有利可圖,資金就會進入,無利可圖或者虧損,資金就迅速撤出;即使造城失敗,也只是某些企業的失敗,而不是某個城市的失敗。這就是市場化的精髓所在,提高效率,分散風險。而地方政府在巨債下的造城運動一旦失敗,會成為該地幾十年揮之不去的噩夢,全體納稅人都得為此付出代價,風險是不可挽回的。
新區也是審美的噩夢。筆者所到之地,只要城市中心有條江,地方政府大多會半強迫、半誘惑地讓金融機構遷到江邊的高樓里,目標是與黃浦江兩岸的外灘與陸家嘴看齊。新區設計乏味到這種地步,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已經到了發展的極限。
新區是某種城鎮化的縮影,政府主導,債務與土地互相依存,房產商成為急先鋒。改變新區模式,就得改變政府在與市場的關系中一直處于絕對強勢的這種體制。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葉檀:保定能否為城鎮化打開制度堤壩
似乎風雨飄搖的經濟信心,出現了保定一抹亮色,這座沉寂已久、灰頭土臉的古城突然粉墨登場,成為信心象征,媒體披露甚至出現了捂盤惜售的現象。【詳細】
防城鎮化走偏須倚重市場之手
網民認為,在實現“人的城鎮化”過程中,政府的目標應去城鎮化率,著力于清除勞動力遷移的體制障礙。【詳細】
葉檀:如何挽救中國版底特律
地方政府財政破產不只是美國的難題,也是中國的難題。中國可以學習美國城市破產法,解決棘手的地方債難題。【詳細】
葉檀:巴西城市化為何造就貧民窟
快速城市化所帶來的貧民窟,是巴西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近年來,巴西政府希望借助城市化的改造,將其解決,但由于積重難返,徹底解決仍任重道遠。回望巴西城市化進程中的貧民窟問題,有幾個標志性特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