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中國城市開發不應過度擴張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的高密度發展為不少人詬病,對此,海內外官學界人士提出,中國城市開發不應過度外延擴張,而應借鑒“緊湊城市”理念,新型城鎮化需合理控制城市發展邊界,優化內部空間。
城市中國計劃(UCI)日前推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綠色增長年度報告《緊湊城市:OECD 國家實踐經驗的比較與評估》中文版。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明曉東在發布會上稱,“緊湊”的概念與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鎮化 “集約”的目標有異曲同工之處。
明曉東指出,中國由于地理和人口原因,土地資源有限。東部地區已經出現了由于土地指標不夠,招商引資的企業無法落地的局面。另外,過去十年間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了76%,大大快于人口轉移、增長的速度,城市建設走的是粗放利用土地的道路。
該書主要譯者、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錢云指出,表面上中國的城市往往不是不夠“緊湊”,而是“過度緊湊”,但事實并非如此。除去北上廣深等少數一線城市,數以千計的中小城市,隨著城市開發不斷向外擴張,正面臨人口密度的持續下降;而大面積混凝土森林的城市新區中,人氣不足,甚至出現了大量房屋空置的“鬼城”,這嚴重挑戰著中國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
“緊湊城市不是簡單的高密度城市”,該書原版作者之一、OECD區域發展政策部高級政策分析師松本忠指出,而應該以都市區層面的密集而鄰近的開發模式,公交系統的高效連接,以及本地服務、設施和就業的良好可獲得性三方面標準來衡量。
“歐洲基本是一種緊湊城市的模式,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布局密度相對高一些的產業和人口”,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指出:“美國則更多的是蔓延式的城市發展,大量使用小汽車,土地、能源消耗相對更高;而亞洲由于土地資源緊缺,人口相對密集,以多層、高層建筑為主。
反觀中國,近年來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一二線城市人口聚集、基礎設施難以跟上,城市不堪重負;其他城鎮人口密度則較低、土地利用過于粗放。
李迅稱,中國近年來在向美國學習,城市蔓延發展,也出現了過度依賴小汽車的現象。這造成了諸如北京的國貿地帶密度過高,而諸如回龍觀等地區成為睡城的局面,產生巨大的浪費和擁堵。
針對中國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錢云表示,目前中國城市規劃中較為強調站點在空間上的“覆蓋率”,但在公交出行率和公交站點的鄰近度等更為務實的指標方面表現還很不足。此外,蔓延式而不是鄰近式的發展,造成目前的城市交通規劃仍然強調以機動性、高效率為基本導向,迫使步行、自行車等零碳出行方式被邊緣化。
據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改革中心對12個省區的調查顯示,12個省會城市,平均每個要建4.6個新城新區;144個地級城市中,有133個要造新城。
明曉東對此建議,新型城鎮化需要合理控制城市發展邊界,同時優化城市內部空間;另外還需注重城市功能混合和城市發展中的產業融合。
城市中國計劃(Urban China Initiative)由麥肯錫公司攜手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東亞)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共同合作創建,希望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聚焦中國城鎮化的獨立的公共-私營部門聯合智庫。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藝術介入城市空間需優先提升審美水準
近年來,雕塑以藝術展、藝術節和主題公園的形式介入公共環境,并從一線城市逐漸過渡到二、三線城市,這是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早期的城市雕塑對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來說,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自20世紀80【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