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古建筑"復活"靠什么
項羽有一句名言:富貴了不回家鄉,就好似錦衣夜行。中國人有在故鄉建房的傳統,無論皖南徽商,還是江門、梅州的華僑,其第一代移民都把在外打拼的積蓄送回家鄉,建起精美大屋,改善居住條件,同時享受鄉鄰羨慕和敬重的眼光。
但時移世易,由于戰亂和動亂,這些大屋往往被占據作為軍隊指揮部、學校、村部等公共活動場所,加上建筑物房間小、光線暗、上廁所不方便,現代年輕人不愿意居住,這些大屋逐漸淪為空房,往往只有一兩戶老人留守。歲月滄桑,使得其年久失修,日趨衰敗,猶如美人遲暮,令人唏噓。
如何搶救這些濃縮了文化和藝術的歷史建筑?一靠政府的手,一靠市場的手。
對于政府來說,一方面是選擇一些文化價值較高的建筑物予以保護,提供保護經費。對于建筑物比較集中連片的,整個村莊進行保護。而且,一些單體建筑物一旦脫離周邊環境就價值大大下降,能夠整體村莊保護的應盡量整體保護。
保護只有投入,如果沒有產出,還是保護數量有限、難以為繼的。最有效的保護還是靠市場,發揮古建筑的經濟價值,讓它具有可經營性,產生效益,靠收益解決保護和修繕的資金。
古建筑怎么掙錢?最基礎的是觀光。安徽黃山西遞、宏村等世界文化遺產村落,已經從觀光得到了每年近億元的收益。廣東省內的景區,有開平碉樓與村落、陳家祠,有汕頭陳慈黌故居、揭陽德安里、陽江大澳漁村、梅州葉劍英故居和李光耀祖居,還有東源蘇家圍、德慶金林水鄉。其關鍵在于,要有文化解說系統,再現文化場景。很多此類景點門可羅雀,主要原因就是給游客看的只是空蕩蕩的房子。游客不是建筑和歷史學家,他們看不出門道,自然興趣索然。導游的講解非常重要,可以向游客介紹的,一是屋子主人的故事,二是建筑藝術,三是地方民俗文化。配合蠟像、展覽,甚至表演,就更加生動直觀。
古建筑的價值往往被人忽視的是空間。其動輒幾十間甚至數百間的體量,可以用來作為經營場所。梅州的承德樓和星園,就是利用過去的客家圍屋做了餐館。在客家圍屋里吃客家菜,餐具桌椅也是古樸的,墻上是老照片,游客感受特別。菜價貴一點沒關系,這是一種文化體驗。除了吃飯,還能夠做什么?做酒吧和茶館當然也可以。
寧波東錢湖的沙山村,把老房子改成了度假村,拆掉了一部分房子,讓建筑之間有綠化,有休閑場所,老房子重新裝修,樓下是起居室,閣樓是臥室。同樣的,杭州的安縵法云酒店,也是把法云村的民居改造成院落式的高檔度假村,一戶民居接待一個或一家游客,每晚萬元左右的房費。為什么這么貴?就是因為老房子。
發散思維,古建筑可以有很多用處。做畫室,做博物館,做養老院,做學校,做SPA……在蘇州眾多園林中,我最喜歡網師園。月光下信步庭院,看一折昆曲《牡丹亭》,聽一段蘇州評彈,再穿過一個月門,有一位書生在吹簫,再到后院,又有仕女在彈琴。讓人陶醉得不想歸去。
古建筑是瑰寶,讓我們好好使用它。開動一下我們的腦筋吧!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故宮與東南大學開展古建保護合作
12月4日,故宮博物院與東南大學在江蘇南京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致力于我國古代建筑價值特色及遺產保護和利用領域的研究與人才培養,進一步促進科學研究創新和科技成果涌現,并擬建立“亞洲木結構建筑研究中心”【詳細】
北京:“苗圃游”成公眾觀光休閑游的新型補充
隨著天氣轉涼,位于北京市通州區黃廠鋪村的京彩燕園苗圃吸引了大量周邊市民進園游玩賞秋?!懊缙杂巍闭蔀楣娪^光休閑游的新型補充【詳細】
文物建筑被拆不能總是事后追責
近年來,各地在城市開發過程中,頻頻發生拆毀文物建筑事件,有的是相關單位帶頭拆毀文物建筑,有的是開發商私自行動。究其根源之一,就是違法成本太低,各地在處理拆毀文物建筑上,普遍只是罰款了之,導致相關單位、開發商根本不懼怕私自拆毀文物建筑【詳細】
蘭州古建 滄桑歲月中迎來春天
在蘭州市區,目前能見到的歷史文化遺跡已鳳毛麟角。除了蘭州府城隍廟、至公堂、金天觀外,市區已很難找到歷史遺跡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