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副校長:關注城市的未來
關注城市的未來 ——伍江教授在上海圖書館的講演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鎮化進程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到2011年底,我們國家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27%。目前,全世界城鎮化的水平大概是在50%多。按國際慣例,一旦城鎮化率超過50%,就意味著這個國家進入全面城鎮化時期。
長期以來,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人口構成中農業人口占多數,城市人口始終是少數。但近年來,這一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2011年,全國13億人口里已經有超過半數的人居住在城市,并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按照國際標準,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城鎮化時代。而其實,全世界也可以看作是進入了全面城鎮化時期。并且,城鎮化作為一個過程,還會持續下去,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因此,城市生活的質量決定了地球上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如此大規模的快速城鎮化,當然會帶來城市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革,人民的整個生活空間、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同時因為城市有大量的建設活動、生產行為、生活需求和消費,必然會對環境和資源產生巨大沖擊。所以,城鎮化帶來的問題也自然成為中國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中國城鎮化的特點與問題
未來30年,中國能不能實現全面小康,取決于城鎮化進程是不是平穩。首先,我們要了解中國城鎮化的特點,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特點是當代中國城鎮化所具有的空前規模和速度。西方發達國家的快速城市化始于19世紀。工業化給人們的生產方式帶來巨大改變,讓農業生產的勞動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于是,大量剩余人口出現,并從農村轉向城市,從事工業生產,從而帶來了更高的產值和更大的科學進步。這一人口遷徙過程就是我們說的城鎮化。城鎮化過程就是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外人口不斷減少的過程。到20世紀5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經過了差不多150年的工業化以后,普遍進入城鎮化時代。到今天,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基本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數字,歐洲大概在80%上下,美國大概在85%到90%之間。
中國到1949年為止,城鎮化水平一直徘徊在10%左右。從1949-1979年的30年間,隨著國家初步的工業化建設,城鎮化水平逐步從10%提高到20%。改革開放后,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快速的工業化帶來了快速的城鎮化。從1978年到2009年的30年間,城鎮化率從不到20%躍升到接近50%,速度非常快,平均每年接近一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中國人口平均每一年有1%進入城市。事實上,城鎮化速度在改革開放的后半期比前半期更快。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口遷移速度也加快,最近15年,中國差不多每年有1500萬到2000萬人口進入城市。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城鎮化率翻一番的時間是22年,而英國是120年,法國是100年,德國是80年,日本是40年,美國是30年。然而,這也意味著我們要應對、處理快速城鎮化帶來的問題的時間是很短的。現在,中國還在持續的城鎮化過程中,經濟與社會發展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因此,只要國內外形勢有利于我們的發展和穩定,未來30年,我們還會以同樣的速度與規模持續城鎮化進程,直到城鎮化率維持在70%到80%之間。
所謂城市化就是空間遷徙,人口從農村遷到城市。改革開放前,我們擁有建制在鎮及以上的城市總共不到3000個,現在則是近2萬個;稱之為市的城市在過去30年差不多翻了一番多。正是這個空間承擔著我們的城鎮化,讓大型建設活動得以展開,并吸納新的城市人口。從城市數量的增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城市建設的速度和規模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相比的。如此高速的城市膨脹所帶來的大規模城市建設,成為我們國家最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引擎。經濟好的時候,城市建設就更加興盛,經濟不好的時候,也要通過城市建設來拉動經濟。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