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人居環境的思考
2013-08-19 08:34:00 來源:徽商研究 瀏覽次數:
2、人均資源水平低。我國人均石油、天然氣儲量僅占全球平均水平的11%和4%,相對于快速推進的城市化水平而言,能源存量相對不足。另一方面,我國城市建筑能耗增長過快,現有400億平方米的建筑是不節能的。相關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以全世界54%的水泥、34%的鋼鐵、30%的煤炭、7%的石油、13%的用電量,打造全世界3.5%的GDP。這樣的資源大消耗,是我們祖上的遺產和子孫的權益可以支撐的嗎?
3、生態環境脆弱。中國沿江布局的上海、重慶都是以工業為主,造成河流污染嚴重,環境治理刻不容緩。但是比起東部,西部的生態環境更令人擔憂。這是因為江河上游地帶的生態容量要比下游小得多,同樣的人口增長,在東部影響不大,在西部就可能引發生態危機。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源頭產水量減少、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生態難民逐年增加。
三、建設自然和諧的城市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建設是人包括各學科為實現人類聚居的共同目標和共同需要而共同進行全面、整體、綜合的建設,是人類與環境各方面取得平衡的支撐。在這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其難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我們能做到任何點滴的進展就是前進,需要大家向這個共同的目標努力。
(一)注重理論研究,用先進理念指導實踐
城市化發展將要從一個量變的發展過程轉向一個質變的發展過程。品質化的人居環境成為現代城市化發展的主題,在這個轉折的過程中面臨著怎樣的變化,如何從思想上、理論上轉變才是關鍵點。理論的發展有助于人們思想上的轉變,100年前,城市規劃學的先驅者們醞釀了“田園城市”理論與“區域”觀念,人居環境的觀念逐漸得到注意,此后關于人居環境的各種學說便不斷提出。在中國,人居環境學科也得到很大發展。 93年,吳良鏞和周干峙、林志群針對當時建筑業的形勢和問題,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人居環境科學”。95年清華大學成立了“人居環境研究中心”,2000年建設部設立“中國人居環境獎”,2002年,成立人居環境委員會,并同時舉辦首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談等,這些都是中國人居環境學科研究發展的重要事件。不僅如此,我們還必須建立和發展人居環境科學,從城市化進程中出發,立足于中國現實存在的情況,吸取教訓,提出一套適合中國城市化進程人居環境發展的綜合戰略。時代在進步,理論也必須要發展,用理論的力量去影響人、教育人。目前,學術研究應該向大的方面去做,不要在局限于一個小區,而要放眼于一個城市甚至一個更大的區域。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在實踐中深化發展理論;吸取西方的理論和實際經驗,重視總結中國歷史的經驗教訓,保護中國歷史遺產,根據區域經濟發展以及自然環境的不同尋找不同的理論研究方法。
除了自身理論研究之外,還要重視學科人才的培養,在廣大高等院校開展學科理論教育養,為將來更大的發展儲備理論型人才。
(二)充分發揮政府作用
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實現經濟運作的的調控管理者,對人居環境的建設更應該有所作為。作為一個服務型政府,在城市人居環境建設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高起點地全面制定城市發展戰略。做好城市規劃工作,在市場經濟下,城市規劃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現代意識,特表示在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過程中,強調主導作用,做到規劃先行,對開發商進行引導,而不是簡單的履行審批過程。加大管理力度,繼續健全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城市管理體制;加強依法治市的力度,嚴格執法;以人為本,推行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體制;在建設人居環境中逐步引入市場機制,解決人居環境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借鑒外國經驗,結合中國人居環境現狀及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創造出中國式的人居環境建設新模式。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