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為城市熱島效應買單
2.建筑造型
風,帶來一座城市的清涼。而規劃良好的“風道”,可以巧妙地利用城市道路以及高樓之間的間隔,讓風和水汽通過“空中走廊”進入城市,打破高溫的包裹。這些風道就像城市降溫增濕的血脈,陣陣長風在其間暢行無阻,帶來清涼,帶走熱意。
“風道”的功效證明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對調節城市溫度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即使單獨考慮一個住宅小區,在設計上也有許多講究。浙江大學的專家在杭州城西一個小區的觀測表明,在夏季白天,住宅樓的底層是最容易“過熱”的界面之一。建筑物之間應采用合理的朝向和間距,以減少對底層通風的阻滯。選擇合適的下墊面材料并種植景觀植物也能為一、二層的住戶降溫。從第三層開始,太陽輻射、建筑的朝向、風向、風速將成為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
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大部分園區的建筑和展館都架空搭建,上海夏季常見的東南風得以從建筑物下方徐徐吹過整個園區,形成每秒1到6米、令人倍感舒適的“穿堂風”。世博園區濱江岸線也由此成為城市的“涼島”。
杭城溫度如何降下來?錢塘江功不可沒。有研究人員發現,夏季,杭州主導風向為東風、東南風。錢塘江由于自西南向東北走向,加之河面寬闊,形成一個通風口,引導著城市的風往海邊走,同時,又將杭州灣的風引入到杭州城區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溫度。
曾經以“火爐”著稱的武漢市也設計了類似的風道。武漢將城區周邊多個河、湖的生態走廊與長江這條“天然風廊”結合,構成主導風道。市郊廣袤的綠地與主城區綠地連通,新鮮空氣順著風道源源不斷輸送到主城區,氣溫較高的主城區與氣溫較低的市郊實現了熱量的自然循環和交換,從而大大緩解了主城區的熱島效應。
專家指出,樓層越高,建筑間距就應越大。如果間距過小,各個熱源之間的干擾就會增多,建筑物之間的空氣溫度便隨之升高。因此,錯位布局要比行列式好;點式和條式結合布局要比單一平面好;面風向半圍合式也利于形成良好的通風環境;而大片團塊狀布局的建筑則是夏季城市的噩夢。
3.環境規劃
植物是活生生的遮陽棚,并且效果更好。塑膠陽傘只是單純地擋住陽光、降低輻射熱量,而植物還能進行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大規模地耗散太陽輻射。
合理種植的城市植被也能夠有效地幫助城市降溫。比起在道路兩旁鋪設草坪,多層的喬木和灌木能吸收更多的熱量。草皮式屋頂、屋頂花園、陽臺和外墻上攀爬的藤類植物都有良好的隔熱降溫作用。
在許多城市,靜謐的大學校園在炎炎夏日里成了陰涼的港灣,密布的植物就是這里的遮陽傘。主干道兩旁梧桐樹枝葉相連,古樸的教學樓墻壁上長滿了嫩綠的爬山虎。
在城市中央,建更多的小型森林能為城區帶來更多清涼。浙江農林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杭州市區,天目山路、西溪濕地等森林草木覆蓋較多的地方,白天溫度比城市中心區低2至8°C,而濕度平均比城市中心高10%至20%左右。可見,塊狀森林的降溫作用最大,約為4至10°C。通過對西湖區塊和濱江錢塘江區塊的森林樣地進行觀測,分析得出樹木遮陰可降溫0.2°C。豐富的植物群落結構帶來的降溫效果明顯,其中又以喬木、灌木、草本結合的群落結構降溫最有效。
未來,將是新一輪小城鎮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的發展無疑會帶動更多小城市的擴張以及諸如熱島效應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在這個屢“破四”紀錄的夏天,我們希望學者們的研究能夠給決策者、城中人更多思考。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