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為城市熱島效應買單
城市,是現代社會的人類宜居地。近年來,極端天氣增多、“熱島效應”漸增……應對極端氣候,城市規劃、環境設計、建筑布局越來越需要氣象學的科學關照。
建一座城,夏納涼,冬保暖,已不僅僅是詩意的想象,正變得迫切必需。越來越多的科研表明,通過合理選擇樓房和道路的色彩,科學安排城市建筑布局以構建“風道”,建小型城市森林等手段,都能顯著地調節城市微氣候。
城市熱島效應成因分析:
1.人為的城市熱島
“城市規模越大,熱島的強度越強。”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規劃系教授周復多說。1970年代起,他就曾撰文研究過杭州的城市熱島問題。“當時熱島的強度,也就是城區與郊區的溫差,不過兩三攝氏度。今天的溫差,已經到七八攝氏度了。”
時移世易,這其中,除卻氣象學因素,擴大后的城市人口、建筑總量、能耗、交通方式的改變,無疑都是增強熱島強度的砝碼。
“城市高溫跟規劃有很大的關系。”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說,風道的堵塞、濕地的消失、綠地的減少、城市的擴大、玻璃幕墻的大量使用……都對城市的熱島效應起著越來越負面的作用。
“我們的城市發展太急躁了。”周復多說,城鄉規劃本身是科學、理智的決策。然而,“現在的發展,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榔頭式的無序開發。”
周復多抱怨說,按照城市的規劃,城市的組團之間,本應預留足夠的空間,作為“永久性的非建設用地”以供緩沖。這些緩沖地帶的農田、濕地、綠地,對緩解熱島效應本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而今,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非建設用地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CBD、金融城和住宅區,本該分割開的組團,最后竟連成了一片。
四川省氣象局退休高級工程師但尚銘的研究部分證明了此點。二十多年來,他一直從事對成都熱島效應的研究。“我們有研究證明,城市綠地、濕地、水域對熱島效應有緩解作用。”但尚銘說,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成都的熱島效應曾一度不斷上升,到2003年前后,達到最大。但在成都大幅度增加綠地和濕地面積之后,最近熱島效應已有了輕微的緩解。“不過,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熱島效應已向外擴展至原先處于郊區的二三環。”
“我們太強調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了,但對自然的水、自然的風道、棲息地、綠地、山地,這些生態的基礎設施建設,卻一直投入不足。”俞孔堅說。而今的持續性高溫,正是對反科學的城市規劃姍姍來遲的警告。
2.綠化的誤區
用公共綠地逐步形成的“冷島效應”來應對“熱島效應”,早已是規劃學研究的熱點。據衛星遙感資料顯示,上海陸家嘴的中心綠地建成后,陸家嘴地區原有的4個熱島全部消失。研究數據顯示,一個區域綠化覆蓋率達到30%時,熱島強度開始明顯減弱,達到50%時,熱島現象緩解極其明顯。
“中國城市的綠化面積太少了。”周復多說。在國外,人均綠化面積三四十平方米的城市才叫“先進”,而在中國,國家級園林城市評比,要求只不過十幾平方米。
近年來,綠化逐漸為城市主政者重視,但這種重視,卻陷入了“草坪加花卉”的景觀綠化誤區。
“我們過分地強調景觀了。”周復多說,“實際上真正的綠化應該要多個層次,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多層次一起來。”
在俞孔堅看來,對城市而言,綠化當然要解決景觀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生態意義。“只有大量的樹木才能夠對減緩熱島效應起到真正的作用,成片的草坪只能是形式大于功效。”
建筑之間的遮陰是綠化重要的目標之一,這時最需要的就是長成以后的高大喬木。然而,不少地方為了給基建讓路,頻頻爆出移樹、砍樹風波。2011年,南京地鐵三號線逼走民國時期栽下的法國梧桐樹,引起市民抗議,最終市委書記出面,承諾全面停止移樹工作。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