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景觀資源是有待開發的國家寶藏
美國:建立嚴格景觀評估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因為本土沒有遭遇戰火,很快就進入到快速發展期,在工業發展帶來繁榮的同時,生態環境開始惡化,幾種突出的表現是:戰后的生育高峰期使人口大量增長;機械的應用使得糧食產量提高導致農業人口過剩;過剩的人口從農村涌向城市;城市擴張和高速公路延伸對國土資源中土地、水源和空氣的承載與恢復能力造成了巨大壓力;化肥、殺蟲劑廣泛使用不僅傷及土地和動植物,也開始威脅人類自身的健康;大面積采礦和砍伐森林對公共土地造成損傷;廣告牌泛濫和垃圾廢品對日常城市景觀產生破壞。幾起典型的惡性事件更是引起了公眾的憤慨,諸如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凱霍加河由于化工污染排泄而多次起火、加利福尼亞州海岸圣巴巴拉市由于管理不慎造成漏油事件等等。生存環境的惡化使人們質疑工業革命帶來的“成果”,對生存環境的討論日益增多,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與環境中自然美被破壞相關的。如何保護好與人民日常生活相關的景觀環境,這一課題擺到了專家與官員們的案頭。
1962年,美國女作家雷切爾·卡森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一書震驚了西方世界,書中用大量的事實講述了化學工業發展對環境的破壞,書名形象地告訴人們:春天原本是鳥語花香、人類與動物們歡歌笑語的好季節,但化學農藥的無節制使用已使小到昆蟲大到鳥獸都不復存在,人類面對的景觀將是沒有鳥語蟲鳴的“寂靜的春天”。
在哈佛大學景觀系、麻省理工大學景觀與地理學系專家及相關政府官員的參與下,美國開始制定環境保護法規,其中包括景觀評估法。1965年,美國總統約翰遜在白宮召開會議,討論國土開發與環境等問題,與會者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美麗的自然景觀,應該被環境景觀視覺評估和開發建設的嚴格標準所保護。由于此次會議的高規格和討論問題的特殊性,因此該會議被稱為“白宮環境與景觀會議”。
由于國家層面的重視,一些有重要意義的政策法規相繼出臺。新的法規直指改善污染與環境保護,如美國在1965年頒布了《荒野法案》、1968年頒布了《荒野與風景河流法案》,法規的積極意義是確認了環境中的景觀價值,并著重強調保護景觀的審美品質。
1970年美國頒布的《國家環境政策法案》是一個重要標志。該法案由時任總統尼克松簽署。法案中對環境中的審美問題如何與開發建設協調好關系進行了系統規范。此法案的目標之一是“確保所有民眾享有一個安全、健康、豐富、有審美和文化愉悅的環境”。將“審美和文化愉悅的環境”寫進國家法規,這在全世界是第一次。
此法案的另一個要點是它規定聯邦政府對國家重點項目做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法案要求此類報告應“將系統的、跨學科的方法運用到規劃和決策當中,要求確保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環境藝術結合起來”,并且“要能夠認定和改進工作方法與程序,以確保當前尚無法量化的環境魅力和價值,在決策過程中和經濟與技術因素一起得到恰當的考慮”。
1974年,美國農業部頒布了《視覺管理系統》法規,該法規的特點是從視覺管理入手將國土景觀資源的評估體系加以完善細化。從審美視覺體系方面管理國家農業與林業景觀,這一做法堪稱創舉。此法規所提出的景觀評估體系將國土景觀資源經評估后分為保存、保留、部分保留、改造、最大限度改造五種梯級模式。
這一景觀評估模式被廣泛應用于美國國土環境整體評價中,例如: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大峽谷等是保留模式的樣板;拉斯維加斯是最大限度改造的模式樣板;介于中間層級的保留、部分保留、改造三種模式下國土景觀資源的規劃與開發是占比最多的部分,此三種模式對于國土規劃與開發的程度標準區別顯著。可以明顯看到,繼評估之后的建設極大地改變了美國國家形象,使一個缺乏國土景觀歷史文化資源、建國年數大大少于歐洲與中國的國家擁有了獨特的環境資源與景觀魅力,使美國在近幾十年中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的地位。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