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亟待調研多做試點
現在針對新型城鎮化這一熱點問題,業界和民間出現了很多不同意見,但相應的調查和研究又不足以支撐起統一的定論。對此,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真懷認為,在這一情況下,不妨摸著石頭過河,開展大范圍調研,并進行局部試點。
給出30年培育期
回望我國城市發展建設,30年,不經意中成為了節點。建國以后的第一個30年開展工業化,第二個30年可以看作是地級以上城市的粗放型擴張,那么今后的30年呢?“以后的30年應該是縣城和小城鎮的培育期,逐漸實現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的協調發展。”彭懷真說,“這也是在補建國60多年來的歷史欠賬。”他認為,新型城鎮化的“城”指的是縣城,“鎮”指的是小城鎮,這正是“新型”兩個字的真實含義。“這一點弄不清楚,根本方向就錯了。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當前城鎮化的重點應放在使中小城市、小城鎮得到良性的、健康的、較快的發展上’。”
從我國基本國情看,縣城和小城鎮所依托的縣域,占全國總面積的94%以上,占全國總人口的75%以上。事實上,江蘇、浙江和廣東等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正是依靠縣城和小城鎮建設撐起了一片天。民營經濟長成草根,小城鎮建設長成樹根,順利解決了這些地區的農民就地就業難題。彭真懷認為,這實際上提供了一種觀察問題的角度——縣城和小城鎮是國家政權的神經末梢,存在各種基層微觀事件。“就像人體一樣,神經末梢一旦激活,就能給神經中樞提供準確的信號。”他說。因此,縣城和小城鎮具有托底作用,近期可以拉動經濟增長,遠期能夠掌控經濟社會轉型的大方向。
古人云:郡縣治則天下安。足見小城鎮地位之重要。對于建設規劃,彭真懷建議按1/100的比例,從全國2850多個縣(市)中選30個進行試點,把縣城發展成為20萬人左右的中小城市,再建3 5個10萬人規模的生態美麗小鎮。“通過試點盤活三農全局、引領四化同步和統攬五位一體,從而實現產業、人口和就業結構的調整與變遷。”
放緩腳步剝離浮躁
二戰后,美、日以及歐洲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為了緩解城市的交通、環境和人口壓力,都用政府引導的方式治理“城市病”,主動向小城鎮有序轉移產業、教育和醫療等資源。這一做法在今天看來是行之有效的。相比之下,我國地級以上城市有200個嚴重缺水,其中180多個還提出了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遠景目標,表現出不切實際的浮躁。“應當參考國際經驗,哪怕經濟發展速度慢一點,也要卸掉我國經濟的沉重包袱,輕裝上陣,穩步前進。”彭真懷說,“讓287個地級以上城市喘口氣,放緩腳步找回丟失的靈魂。”
習近平同志在2010年曾指出,“中國的大城市規模都夠大了,再‘攤大餅’也是難以為繼”、“僅靠大城市的拉動不可能是全面的,科學發展就是要使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細胞都能豐滿起來,而不能僅靠機體的某個部位強大,要在發展中體現均衡化”。據彭真懷了解得知,過去20多年的城鎮化實際上是有缺陷的。“地級以上城市一圈一圈地建設新城區、行政區和開發區,卻留下了老城區、城中村和棚戶區這些難啃的硬骨頭。其中以北京、上海和廣州最為典型,但這樣一條老路,注定是不可持續的。”他說。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新型城鎮化等將成政府投融資主要方向
日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詳細】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