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發展中國家世界自然遺產保護需完善法律保障
“發展中國家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和管理措施需要完善法律保障,需要社會給予極大的關注和積極參與。”原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生物多樣性工作組外方主席馬敬能21日表示。
作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分論壇--“發展中國家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挑戰與探索”21日在世界自然遺產地貴州荔波縣舉行,吸引了百余名中外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和管理專家參會交流。
住建部城建司風景管理處處長左小林認為,荔波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主要成員,先后在遺產地核心區、緩沖區和外圍區采取保護性建設、發展、管理等措施和保護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遺產地環境,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中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截至今年6月,中國已有45處世界遺產,其中自然遺產10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涉及有3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已成為全球第二大世界遺產擁有國。
自然保護立法研究組總協調員、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認為,目前中國自然保護地各成體系,相互之間信息交流和兼容性不足,大氣、水文、地質等監測工作反饋應用到管理方面較少。當地政府可考慮授權保護管理機構開展綜合執法,并建立責任明確的管理體系以及跨管理部門、區域的合作機制。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野生動物保護國際(FFI)中國項目辦公室主任張穎益、蒙古國科學院動物生態研究室高級研究員巴日烏沙等專家、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世界自然遺產地所在地區多為貧困地區,要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保護中謀取發展,在發展中加強保護,創造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共贏”的模式。
通過就遺產地環境壓力與生態建設、遺產保護現狀與模式、遺產評估與面臨的挑戰和對策、遺產保護社區參與和共管、跨國跨地區合作等問題進行探討與交流,與會專家認為,遺產地所在地區的生態與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體現國家戰略發展意圖,發展中國家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是體現國家對世界的莊嚴承諾和國家尊嚴,是國家可持續發展中自然生態保護系統工程的組成部分,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措施。
專家還建議成立發展中國家世界自然遺產的研究會,組織有關發展中國家的相關專家,探討和交流世界遺產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新理念、新模式,尋求遺產地保護與民生改善持續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以及對遺產地價值的新認識和新的協作途徑。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國內外專家建言世界遺產與可持續發
11月1日-2日,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對話會以【詳細】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文化【詳細】
北京林業大學成立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院
北京林業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院日前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林業、生態等領域的文化與自然遺產為研究對象的專門機構。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任總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任名譽院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