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水景觀區:城市景觀綠帶的延伸
水是生命之源,無數城市發展的源點都位于水濱。在早期的城市中,水體作為城市生活和軍事防御功能而存在,也是城市公共交往的主要空間,因此濱水區成為古代城市最為繁華和人為活動最為集中的區域。
然而,工業革命之后,城市人口和用地規模集聚擴大,現代工業、交通業和倉儲業為求最佳經濟效益,大量占據濱水空間,致使水質惡化。近年來,城市轉型為濱水地段的開發提供了契機,人們開始認識到濱水區開發所潛在的巨大社會和經濟價值。
濱水景觀區所在的特殊空間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門戶和窗口的作用,因此一項成功的濱水開發工程,不僅可以改善沿岸生態環境,重塑城市優美景觀,提高市民生活品質,而且往往能增加城市稅收,創造就業機會,促進新的投資,并獲得良好的社會形象,進而帶動城市其他地區的發展。在城市向外擴張逐漸向內涵延伸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濱水景觀區的更新設計和改造再開發也呈現日益增長的發展趨勢。
呼應城市母題
一條濱水綠帶僅僅一條線不會給城市帶來全面的美化,通向濱水地帶的通道應是濱水地帶的延伸。因此,濱水景觀區域在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將這一地區作為整體全面考慮,通過林蔭步行道、自行車道、植被和景觀小品等將濱水景觀區聯系起來,保持水體岸線的連續性,而且也可以將郊外自然空氣和涼風引入市區,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同時在這條景觀帶上可以結合布置城市空間系統的綠地和公園,營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態環境。
線性公園綠地、林蔭大道、步道和車行道等皆可構成水濱通往城市內部的聯系通道。在適當的地點進行節點的重點處理,放大成廣場、公園,在重點地段設置城市地標或環境小品。將這些點線面結合,使綠帶向城市擴散和滲透,與其他城市綠地元素構成完整的系統。
濱水景觀區是向公共開放的界面,臨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損壞城市景觀輪廓線,并保持視覺上的通透性。在濱水區適當降低建筑密度,注意建筑與周圍環境的結合。也可考慮設置屋頂花園,豐富濱水景觀區的空間布局,形成立體的城市綠化系統。另外還可將地層架空,有利于濱水景觀區的自然空氣向城市內部引入。建筑高度應進行總體的城市設計,并在沿岸布置適當的觀景場所,產生最佳景點,保證在觀景點附近,能夠形成較為優美和統一的建筑輪廓線,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
在臨水空間的建筑和街道的布局上,應注意留出能夠快速容易到達濱水綠帶的通道,便于人們前往進行各種活動。應注意形成風道引入水濱的大陸風,并根據交通量和盛行風向,使街道兩層的建筑上部逐漸后退以擴大風道,降低污染和高溫,豐富街道立面空間。
建筑造型及風格也是影響濱水景觀的重要因素。濱水景觀區作為一個較為開敞的空間,沿岸建筑就是對這一空間進行限定的界面。當觀者在較遠的距離觀看時,城市輪廓線往往成為最外層的公共輪廓線,是剪影式的,缺乏層次的;而當視距達到一定范圍內,建筑輪廓的層次性便顯得極為重要;更近一些的視點往往使觀者對建筑物的細部甚至廣告、標識和環境小品都一覽無余,城市兩岸的景觀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輪廓線。具體到單體建筑的設計上,要與周圍建筑有所統一,如相同高度上的挑沿,線腳,相同母題等。
避免過度開發導致不堪重負
濱水景觀作為城市景觀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從城市整體空間結構出發,促進城市濱水區和城市內部區域的融合。但是,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濱水景觀建設明顯地忽視了其與周邊環境的聯系,兩者之間沒有柔和的過度,而只是生硬的連接。片面地強調過度開發和污染排放的疊加影響,導致許多城市濱水景觀區的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不堪重負,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同時,由于濱水景觀區良好的區域優勢吸引了大量的房產投資,導致了濱水地段的景觀私有化,阻斷了市民的前往,加劇了濱水景觀的“社會分異”。
此外,對地域文化特色的反映不足也是濱水景觀設計的一大問題。簡單化的處理或者所謂的現代化手法將城市的歷史文脈與之對立起來,忽視了當地的文化背景,使得濱水景觀缺乏可識別性,不僅使其喪失了應有的地域特色,也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城市濱水景觀區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它兼具自然和人工景觀的營造,并將其巧妙融合在一起,能夠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然而,當前的濱水景觀設計,大多缺乏生態意識及河流、湖泊保護意識。河流、湖泊被隨意裁彎取直、攔截隔斷的現象到處都是。獨立性的景觀水體不能滿足生物的多樣性生長。生活、生產污水未經處理排放,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水體自凈能力破壞,水系生態失衡,水質污染嚴重。這些現象極易造成濱水景觀區生態結構失穩,最終致使城市整體生態系統失調。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開發,各類濱水地區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并沒有規劃為城市的公共開敞空間,為大眾提供服務,而是作為一項稀缺資源被少數高檔住宅小區所占有,導致“社會分異”加劇。當今濱水景觀設計充斥著形式主義,忽視城市的文化特征,切斷了城市文脈。于是我們看到了似曾相識的濱江濱湖景觀,建設中采用了大量的大體量構筑物,而沒有就地取材和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要素,造成千河一面、萬鎮一統的雷同景觀,其可觀賞功能、可親近功能和生態調節功能被弱化,濱水區的特色景觀喪失殆盡。
拯救脆弱的景觀生態
兩種不同類型的自然環境的交界地區被生態學家稱為生態交錯帶,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態環境。由于物質和能量流動性高,濱水地區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高效的生產力。
與物種多樣性和高效的生產力相對應的是濱水地區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當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干擾時,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進而影響生物群落結構,改變生態系統。特別是城市中的濱水區域,整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源流動都是不連續的,只有依賴人為的輸入和輸出。一旦人類活動失調,就很容易導致城市濱水景觀生態功能的衰退,以及總體持續性和宜人性的下降。作為城市公共開敞空間重要的組成部分,濱水景觀區承擔著城市綠心及供市民親近自然的功能,并對城市通風和布局產生影響。
景觀設計是對任何有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問題的分析、解決和實施過程,即人類和土地關系協調的過程。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濱水景觀設計從本質上說就應該是對濱水區域場地和空間的生態設計。
濱水景觀區的生態是具有能動性和自組織能力的。一個水塘,如果沒有人工的精心干預,很快便會在其水中或水邊生長出各種昆蟲、水藻、雜草,并最終演化為一個物種豐富的水生生物群落。生態自組織性設計就是充分發揮自然的自組織能力,通過生態技術使濱水景觀區域能夠擺脫對人工體系的高度依賴。
生態地方性設計包含了尊重當地文化,尊重場所及運用當地材料三部分內容。當地文化包含了長久以來當地居民對于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能夠凸現濱水景觀的特色。同時設計應結合濱水地區的自然特征,以及鄉土建材和當地植物的運用,這樣不但可以維護場所健康,更可以降低維護植物的成本。
現代城市居民離自然越來越遠,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日趨隱形。生態顯露性設計,即顯露和解釋生態現象、過程和關系的景觀設計。它包括顯示出隱藏的系統和過程,顯示出人類曾有的歷史和足跡。設計不應只是設計景觀的形式和功能,更應該通過生態景觀的設計拉近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喚醒人們的生態意識,引導人們加強生態保護的行為。
濱水景觀的生態設計不是某項景觀實驗工程,不是化妝式的景觀小品,而是基于尊重場地現狀,尊重當地歷史文化,保護恢復濱水自然環境的設計,濱水景觀設計應結合生態自組織性、生態地方性和生態顯露性的方法,就是讓生態自己做功,創造宜居環境,體現城市特色風貌。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清控人居王欣訪談:做有生命的景觀
怎樣才是好的濱水景觀,市場引導下的濱水景觀發展該何去何從?華麗的風格倍受追捧,傳統的手法也大行其道,濱水景觀該如何告別浮夸,回歸理性?如何將那些掛在嘴邊的【詳細】
打造城市景觀需要更多的創意和浪漫
深圳這些天驕陽似火,鳳凰花開得也格外熱烈,燦爛鮮艷的繁花刷爆了深圳人的朋友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