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必澇:北京城"頑疾"如何治愈
法國文豪雨果曾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與良心。今年汛期又至,城市面臨新一輪“良心”考驗。進入7月,武漢、成都等地已然“投降”,再現了城區“看海觀潮”的奇景。而去年經歷過“7·21”暴雨重創的北京,在多日連續降雨的沖擊下,是堅持到底,還是噩夢重演,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警醒……
處于汛期中的北京近期迎來連日降雨,讓家住雙井橋附近的李女士十分憂慮,這幾天都不敢開車上班。去年“7·21”特大暴雨席卷京城,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讓這座城市的人們很長一段時間“聞雨色變”。就在昨天,北京市氣象臺發布了北京今年汛期首個暴雨黃色預警,再次繃緊了這座城市的神經。
不僅北京,近日全國多地遭遇暴雨襲擊,21個省區近700萬人受災。特大暴雨重創四川,造成都江堰山體滑坡、北川地震遺址被淹。面對天災,我們是不是真的無能為力?大中城市能否經受住強降水的考驗?
大雨必澇 北京城的“頑疾”
每年的雨季,總有那么一兩場大雨,讓北京城狼狽不堪,逢雨必澇幾乎成了“頑疾”。記者對近幾年北京城區的內澇情況作了一個梳理:
2004年7月10日,西三環航天橋、蓮花橋等41處主要路段出現嚴重積水,城市交通陷于癱瘓。
2006年7月31日,迎賓橋下積水深達1.7米,首都機場高速公路完全癱瘓,多趟航班延誤。
2007年8月1日、6日,北三環安華橋下,兩次發生嚴重積水,多處地段交通癱瘓。
2008年6月13日、7月30日,知春路等十余處重點路段發生嚴重積水,交通癱瘓。
2009年7月30日,南池子、廣渠門、和平西橋等多處路段嚴重積水,交通癱瘓。
2011年6月23日,大雨導致多條環路及主干道積水擁堵,部分環路斷路,地鐵1號線、13號線、亦莊線等線路部分區段停運。
2012年7月21日,北京城遭遇61年一遇的大暴雨,暴雨來勢之兇猛、降雨歷時之長、降雨總量之大為歷史罕見。據了解,強降雨一直持續近16個小時,當天全市平均降雨量達170毫米,城區平均降雨量為225毫米,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積占全市面積的86%以上。相關部門統計,大暴雨共造成190萬人受災,78人遇難。
而今年,剛入汛期,雨水就頻頻來襲。7月9日,大興區與豐臺區交界處的蘆花路上的鐵路橋下嚴重積水,也造成多輛車拋錨。
由此看來,對于容納了2000多萬人口的北京城來說,預防暴雨帶來的城郊洪水和市區內澇已迫在眉睫。
據了解,北京城市排水集團在今年汛期前已經完成了21500張井護網和1000個無蓋檢查井自動警示裝置的安裝,基本實現城區重點地區雨水和合流管網防墜落保護網的全覆蓋;完成了運營范圍內23萬個雨水口、1443個排河口、88個排河口閘門的養護維護工作;完成全部泵站318臺(套)水泵及其他設備、設施的檢修保養工作;完成了市防汛辦掛賬督辦的包括13處積水點在內的188個積水點治理項目。
但也有專家質疑,在面對降雨引發的城市積水問題時,北京市通常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僅僅對積水點進行小范圍的整治,這種“打補丁”式的改造方案對于北京城市防洪排水系統來說效果甚微。
排水標準偏低 多地管道設計采用標準下限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相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些年,造成北京城市道路積水的降雨雨量都在70毫米以上。而造成城市積水的原因,一是降雨量大,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差,三是一些用來調蓄雨水的湖泊、河流的消失。該人士介紹,以前的北京城很少發生內澇是因為河流、湖泊等濕地能夠消納雨水。而現在,隨著城市擴張速度的加快,一些以前用來調蓄雨水的湖泊已經不復存在,匯集的雨水難以快速排出。
據了解,2000年,北京市建成區面積僅有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達近1400平方公里,10年間翻了一番。盡管近幾年北京排水管網的建設力度位居全國前列,但與城市高速發展的現實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研究院主任工程師王佳卓認為,由于歷史等原因,中國排水系統一直沿用前蘇聯的模式,但是兩國的氣候條件卻不盡相同。中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性氣候,降雨量的時間分布非常不均。比如,北京7、8月份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占全年多年平均降雨量的57%,這與莫斯科這種高寒少雨而且降雨相對比較均衡的城市的降雨特征相差較大。
除了氣候的特殊性,中國城市排水管道的設計標準不高也是原因之一。據王佳卓介紹,1975年我國的排水標準規定為0.33-2年一遇;1987年改為0.5-3年一遇;1997年修訂時首次將城市排水分為一般地區和重要地區,標準為一般地區0.5-3年一遇,重要地區2-5年一遇;2006年修訂為一般地區0.5-3年一遇,重要地區3-5年一遇;2011年最新版《室外排水系統設計規范》中要求,一般地區排水重現期為1-3年一遇,重要地區為3-5年一遇。
“我們的城市在面對大暴雨時顯得非常脆弱。國外的城市能夠有效應對100年一遇的降雨,而我們的很多城市遭遇3年一遇的暴雨就可能造成癱瘓,甚至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王佳卓說。
他介紹,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很多歐洲國家通過雙排水系統,可以較好地解決城市排水與內澇問題,它們采用的管道設計標準較高。這些國家的城市小排水系統(管道排水系統)的設計標準一般為2-10年一遇,以5年最為常見;以解決內澇為目標的大排水系統設計標準一般為50-100年一遇,其中又以100年的最為常見。
另外,在實際工程建設過程中,我國大部分城市為了節約資金,普遍采取標準規范的下限,甚至低于最低設計標準。根據住建部的調查,在老城區一般地區中,排水重現期需要1-3年的地區,80%左右排水管道的設計都采取了1年一遇的標準;在老城區重要地區中,排水重現期需要3-5年的,90%左右的都是按照3年一遇的重現期執行。目前,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重現期標準小于1年,近90%的老城區的重點區域甚至低于規定下限。
重地上輕地下 主力管道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暴雨過后,水城驟然現身,城市華麗的外表也瞬間黯然失色。原本城市地下建設與地上建設應該同等重要,但在我國城鎮化的過程中,卻并非如此。長期以來,北京城市建設存在“重建筑、輕市政”“重地上、輕地下”的做法。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地上建設是表面文章,摸得著看得見,地下建設費時費力,難成政績。雖然極端氣候是導致北京城市內澇的直接原因,但與地面建設相比,城市排水系統建設明顯滯后,這才是癥結所在。
該業內人士指出,北京排水管網的更新,面臨諸多問題。比如,一些老舊城區的管網上建有新的建筑群,無法拆遷,只能發現一處補一處。同時,因為城市建設項目面臨審批等,項目的建設也跟不上,導致排水系統建設滯后。
據了解,早在元代建城初期,北京就已經修建了排水設施,在主要街道和居民區的地下修有長長的暗溝,與一座座的磚砌滲井相連通,雨水和污水進入滲水井以后,慢慢地滲入暗溝中,再從暗溝流向城外的河道里。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種暗溝目前仍有一部分在使用。北京現有明清時期修建和解放以前修建的暗溝600多條,主要集中在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個內城區內。不過除了故宮修建的暗溝因排水設計良好,仍在發揮作用外,其他的塌陷、腐蝕情況嚴重。
“目前在北京排水系統中發揮最重要作用的管道,絕大部分修建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只能算是地下管道譜系中的‘青壯年’。這些管道長約2500-3000公里,多數埋藏于地下4-6米深,管徑大致在400-800毫米;也有30%左右的干線管道埋藏地下10米,直徑在1米以上。目前這部分管道承擔了北京城的主要‘代謝’功能,但因為滿負荷甚至超負荷使用,管道老化問題越來越突出。”該業內人士說。
清華大學城市與公共管理課程客座教師殷冬明對此表示,北京這一套管網的確是存在的,而且嚴格意義上來說明代和清代建設的地下管網并不比起我們現代的要差。但是現代城市建設突飛猛進,而這個速度跟明清時是不可比的,排水管網勢必會不斷遇到新問題。
“我們人群的活動強度要超過古代城市人群的數十倍甚至數百倍。在這種情況下,就暴露出我們在城市建設思路方面的不足——往往關注地面上的東西,而忽略了地下的東西。”殷冬明說。
在殷冬明看來,城市地下系統建設是公益性質的,不同于地上的房地產開發的盈利性質,很難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地下建設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又都不夠。另外,城市地面被大面積硬化,導致地面的滲水能力越來越差,成為形成城市內澇的一個重要因素。
加快相關規劃編制 排水系統升級任重道遠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00多年后的今天,重溫雨果的這句名言,仍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那么該如何檢驗一個城市在未來應對大暴雨和排水的能力?政府在治理城市和規劃城市上應該注意什么?
殷冬明表示,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政府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面臨這么大的城市建設需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系統工程尤其是重要的排洪、排澇工程的過載會是一個常態。
“城市快速發展使地下空間不斷被占據,供排水系統升級困難,因此當務之急應該是明確責任,整合力量,統一規劃、建設,改建排水管網。”殷冬明建議。
王佳卓建議,政府應該在現狀分析和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城市內澇防護標準,全面校核城市排水能力和內澇防治水平,科學評估城市內澇災害,因地制宜地確定城市排水系統工程建設的主要形式,合理布局城市內澇防治工程。內澇防治的專項規劃涉及道路交通、豎向設計、綠地系統、城市水系、排水等多學科和多領域,未來應結合《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修編,納入到與總規劃同步編制的專項規劃體系中來。
據了解,北京市將于近期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雨洪控制與利用工作的意見》,并提出加快雨洪控制與利用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按照城市防洪規劃,2015年前北京將完成中心城西蓄工程、南旱河蓄滯洪區工程、西冉村砂石坑雨洪滯蓄工程、通州新城蓄滯洪區工程和三海子蓄滯洪區改造工程建設,啟動地下排水廊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完善中心城防洪工程體系,完成城區84座立交橋區雨洪調蓄工程,完成300個集雨樽雨洪控制與利用工程,完成下凹式立交橋區和低洼路段周邊19個公園、125個建筑小區雨洪控制與利用工程,完成其他已建成區270處建筑小雨雨洪控制與利用工程。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北京花卉市場疏解搬遷現狀調查
從去年開始,北京花鄉花卉產業園、盛芳國際花卉總部基地、北京四環花木中心(四環花海花卉市場)、九州卉通花卉市場、花香源花木場、神天龍園藝場、金奇樹花卉市場等大型花卉市場相繼關停,商戶們的最終去向成為花卉從【詳細】
北京:南苑森林濕地公園今年啟動建設
占地16000畝的南苑森林濕地公園今年將啟動建設。記者從今天上午召開的豐臺【詳細】
海綿城市為內澇“背鍋”冤不冤?
24日夜間到25日的一場暴雨,(江蘇鎮江)市區部分區域出現短時積水,據城市排水部門分析,積水大多是因施工造成管道堵塞,或小區、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網與城區主管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