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濱水綠地景觀設計解讀
城市濱水綠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典型生態交錯空間,是構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濱水綠地景觀不僅可以美化城市環境,還可以平衡城市生態系統,調節城市小氣候,因而成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為滿足城市生態建設、提升城市品位,需要打造出一個集景觀、旅游、悠閑人文、生態、防洪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濱水綠地景觀。因此,在進行濱水綠地景觀設計時,應將水的陰柔與河流的偉岸、水的靈動與園林植物的靈性之美巧妙結合起來,并通過一定的設計語言表達出來,具體設計要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景觀空間序列的設計
濱水綠地是一條線性景觀生態廊道,因此,在濱水綠地景觀建設中,用蜿蜒的游覽步道串聯起一個個景觀空間,通過虛實、開合的空間變化設計形成多元的游覽空間單元,達到步移景異的景觀空間序列效果。
(1)開敞空間親水平臺、廣場、砂石河灘
在臨近居住區域設置親水平臺、小廣場作為景觀節點,在人流相對較小的區域設置砂石河灘,吸引居民來游憩、戲水,同時也是欣賞風景的透景線。設計間距約300~400m,步行時間約4~5分鐘。
(2)半開敞空間疏林草地、倒影
臨水種植枝干挺拔、疏朗的水杉和落羽杉混交林,郁閉度控制在0.4~0.6之間,以營造一個具有一定的空間圍合感、寂靜的休憩思考空間;同時濱水植物在逆光方向會形成水中倒影,在對岸看來倒影在水中樹影婆娑、碧波蕩漾、隱約迷離,會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
(3)密閉空間密林、林蔭小道
通過喬灌木的群落組合形成密林,郁閉度控制在0.7以上,減少人類的活動范圍,為野生動物、昆蟲提供一個優良的棲息地。在林中布置隨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形成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尋求“林間漫步、曲徑探幽”的野趣。
(4)重視園林景觀小品設計,豐富濱水景觀空間
以休閑、旅游、觀光為主的城市濱水景觀道路,其休閑設施以行人服務為主,園林建筑、雕塑、藝術小品等設施的設計要簡潔明快,突出生態人文精神,并具有藝術性、文化性、趣味性和觀賞性。
2、景觀主體結構設計
濱水景觀植物群落的結構主要體現多樣、統一的原則。“多樣”是指構成整體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異性,格局多樣性是指景觀類型空間分布的多樣性及各類型之間的空間關系和功能聯系;“統一”是指這種差異性的彼此協調,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間的對稱、均衡、比例、節奏等,主要體現在生態系統的總體層次、群落層次和物種等方面。
(1)植物群落水平結構依據公園內不同場所的性質,配置相應植物空間。包括界定空間(分隔空間和圍合空間)、聯系空間、豐富空間層次、創造特色空間和統一空間。
(2)植物群落垂直結構應與地形相協調,植物景觀在豎向結構上,除強調喬、灌、草多層結構外,還注重充分體現植物的自然美。選用不同樹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在不同林冠線的起伏變化上豐富豎向設計。
3、設計結合自然要素,考慮節約型園林
作為濱水綠地景觀的構成要素之一,植物既是濱水綠地景觀中的主體,又是綠地中其它景觀要素得以展現的基質。進行濱水綠地景觀設計時,首先應該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有植物結構,對原植物進行景觀改造,保留具有良好觀賞效果的本土植物物種,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尤為重要;在對原有綠地改造完成后,適當補種能在當地良好生存的植物種,以維持或增強此地景觀特征;對一些需徹底進行改造的濱水綠地地段,在選用植物時,應采取節約原則,盡量多的考慮鄉土植物,充分展示地域風貌。
4、設計應注重傳承歷史文化
城市在不斷發展,濱水地帶也隨之更新,原有的用地功能日益退化,直至完全不能適應城市用地要求,最后被改造為作為公共空間的濱水綠地。我們應該保持濱水綠地與其歷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觀需要對其進行合理改造,剔除陳舊的雜物,保留最具歷史意義的實體,讓它們見證城市的往昔與變遷,隨濱水綠地一起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園林水系池岸景觀設計
近來,環境景觀越來越注重水體,無水不靈;有的房地產公司還提出戶戶開門臨水的要求。而在實際操作上,水面邊岸則是易被忽視且不易設計、施工好的項目。其所占投資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討。【詳細】
成功的景觀設計輕松拯救空間顏值
近年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要求在不斷的提升,對于自然的向往也越來越強烈。【詳細】
綠色基礎設施和景觀設計的關系
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專家推薦綠色基礎設施作為各種因氣候變化、農業改革、城市交通等引發的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歐盟提出希望改善歐洲自然環境,德國風景園林師協會也宣布,將“綠色基礎設施”作為未來景觀設計的主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