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開埠建市:百余年前城市規劃檔案揭秘(圖)
2013-07-15 09:43:00 來源:大連晚報 瀏覽次數:
以尼古拉耶夫廣場為原點,向外放射狀分布了10條大街。莫斯科大街(現人民路、中山路)東起港口,筆直向西跨越尼古拉耶夫廣場直接連著歐洲市場和中國區。這條街道跨越整個城市,100多年間始終車水馬龍,是大連市內交通的主干道路。
起自尼古拉耶夫廣場的放射狀街道薩姆松林蔭路(現七一街),將海岸作為街道盡頭的景觀,與尼古拉耶夫廣場遙遙相望,海光、山色、街景融為一體,使得這條街道色彩斑斕、精彩紛呈。其他街道也多采用通透性的設計,讓城市周邊連綿起伏的山脈、湛藍的大海自然成為美麗的天際線。
此外,港口附近擬建客運碼頭的紅場(現港灣廣場)、規劃中火車站所在地的鐵路天橋廣場(現勝利橋)和尼古拉耶夫廣場遙相呼應,同屬交通疏導功能的廣場,并且都有放射狀街道將廣場彼此連接。紅場和鐵路天橋廣場由基輔大街(現長江路)連接,這條街道也因連接車站、碼頭等重要交通樞紐而成為城市的又一條主干道。
而基輔大街與薩姆松林蔭路交叉處還有一個廣場(現民主廣場),規模略遜于尼古拉耶夫廣場,共有8條放射狀街道,同樣是重要的城市交通樞紐。這就是斯科里莫夫斯基以廣場為原點、用放射狀街道連接起的四通八達的城市交通體系,蛛網式道路交通成為城市一大特色。從尼古拉耶夫廣場出發,行人徒步從廣場到達火車站、港口、市場等城市任何一個樞紐站點的最長距離不超過1500米,其他射線型街道都不超過1200米。
D教堂:
未能實現的城市精神控制構想
除了交通疏導類廣場之外,標志性建筑廣場則主要以教堂為核心,遍布達里尼市歐洲人街區和行政區。當時,斯科里莫夫斯基共規劃設計了8個教堂廣場,其中,5個東正教堂廣場,1個路德教堂廣場,1個天主教堂廣場。
在尼古拉耶夫廣場的中央,1900年規劃時,設計了城市拍賣大廳和交易所,之后又修改為建一座東正教大教堂。設計者意欲通過其占據城市的核心位置,實現對城市的精神控制。
為了設計這座大教堂,斯科里莫夫斯基匠心獨運,引用了歐洲著名城市建設美學原理,讓教堂與廣場相互映襯、和諧統一。根據建筑美學原理,欣賞一座建筑的最佳距離是建筑物高度的2~2.5倍,因此為了實現在直徑213米的大廣場的環形人行步道上欣賞到教堂,斯科里莫夫斯基將教堂高度設計為53米(相當于現在的20層樓高),觀看視角為27度。
但遺憾的是,這一宏偉的規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其意欲對這座城市進行精神控制的構想還未落地,就隨著日俄戰爭爆發、沙俄慘敗、日本占領大連而灰飛煙滅了。
此外,斯科里莫夫斯基當時規劃的天主教堂,位于維特大街上(今解放街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旁);路德教堂,位于阿列克謝耶夫大街末端的南部山麓(今延安路與勝利路交會處)。同時,在歐洲人街區別墅區東部地勢最高的地方,即英國花園旁的廣場(今二七廣場)上,設計了一座具有十六世紀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目的是“使人從海上就能看到達里尼的俄羅斯風情”。
但這些規劃都沒有實施,只有位于行政區的行政廣場(現在的俄羅斯風情一條街),其周圍的達里尼賓館、市政管理大樓等公共建筑,至今依然展示出明顯的異域氣質,標志著俄羅斯文化曾經的存在。
(文中部分論述來自蔣耀輝所著《大連開埠建市》一書)
揭開小漁村變大都市的身世之謎
《大連開埠建市》出版發行
由大連出版社出版的歷史學術專著《大連開埠建市》已于近日上市面向全國發行。該書作者為大連市檔案局副局長蔣耀輝,他通過對近年來赴俄羅斯、日本等國征集回來的珍貴原始檔案資料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構建起了大連開埠建市的清晰脈絡。日前,蔣耀輝在大連市圖書館白云書院舉辦了“大連城市發展脈絡研究——大連開埠建市”講座及新書簽售活動,在濱城讀者中掀起探尋開埠建市原始印記和城市建設發展規律的熱潮。
《大連開埠建市》一書,從真實的歷史檔案入手,從十九世紀末俄羅斯的遠東戰略、沙俄租借遼東半島、建設大連商港和城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大連港口和城市的規劃建設等六個方面,全面揭示了大連從一個青泥洼小漁村向遠東自由港和世界貿易中心演變的曲折歷程,深度剖析了一直以來人們關心的大連城市因何而建,為何建成這般模樣,如何從未開墾的處女地向繁華都市艱難行進的滄桑歷史。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