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朝陽村苗木銷售向何處突圍
6月28日下午,再次來到紅寺堡區紅寺堡鎮朝陽村,白花花的太陽照著大地,空氣干燥而悶熱,田間的苗木在微風中輕輕搖擺,比5月份看到時翠綠了很多。
村民王功在路邊的一片刺槐林里修剪樹枝,5月初也是在這里碰見他,當時他正在給樹苗抹芽。問及苗木現在的長勢情況,王功笑著說:“很好。就是現在要保持好樹形,把這些斜叉都剪掉。刺槐的銷售標準一般是高2.5米~2.8米,直徑3公分~5公分,我的這6畝林現在百分之六七十都長到2.5米高了,就是直徑還沒達到標準,到明年三四月份肯定不成問題。”
王功每次來到地里都會手測一下苗木的粗細和高度,看著它們一天天茁壯成長,他心里感到無比喜悅。但說起銷售,他一臉迷茫:“今年村子里賣苗木的就一兩家,量比較少,也是碰到了合適的樹販子,就賣掉了。村民開始大量種植苗木是從2011年起,生長3年后才可銷售。大批的苗木出售是在明年,情況怎么樣還不能預測。”王功說,種苗木確實比種玉米收益高很多,前幾年村里就做出了榜樣。這幾年,配合村里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種苗木的村民越來越多。但是,越來越多的苗木卻讓村民越來越擔心。
和王功一樣,馬武存2011年種了12畝的刺槐和垂柳,現在心里最不踏實的也是銷售問題。他說:“村民們認為種苗木是高風險投資,賣掉了那就是賺錢,賣不掉可就愁死人了。我們沒有統一的銷售渠道,也沒有穩定的客戶,對市面上的需求行情也不太懂,村民都是自己聯系樹販子,比較亂。總而言之,沒到苗木銷售完的那天,懸著的心就不會落地。我們村部現在就有一批5年期的側柏還沒有銷路呢。”
該村村支書王剛證實了馬武存的話。這批沒有銷路的側柏也是王剛的心頭刺:“這些側柏是村部最早試種的一批苗木,種植第三年后剛好趕上紅寺堡區大規模搞綠化,當時給村部帶來了百萬元收益,從而激發了村民種植苗木的積極性。后來,因為本地不再需求此品種苗木,現在還有18萬株在地里長著呢,越長樹形越不好、越難賣。側柏還不適宜長途運輸,因為根短帶不住土,所以只能尋求本地銷售。現在的希望就是,今年秋后,紅寺堡區要搞村莊美化、綠化建設,我已經跟相關部門打了申請報告,看能不能把它們處理掉。”
王剛還表示,村民們擔心的苗木銷售問題也是村干部發愁和正在努力做的事。“我們村苗木種植面積達1000畝,明年可銷售的苗木在50萬株左右,那是托起村民致富夢想的希望,可不能讓他們失望。”
蹲點手記
種植苗木,對于干旱缺水、半沙土化的朝陽村來說,有節水、防沙、改變生態環境等功效,人們還可利用剩余勞動時間外出打工,如果苗木銷售有保障,用村民的話來說,“錦上添花,致富不再是夢想”。王剛說:“村里已經選出了兩個銷售代表,專門幫助大家跑市場、聯系客戶。但是,要做到統一大批量銷售,還需要得到鎮上或紅寺堡區相關部門的支持。”
編輯:xiaorui
相關閱讀
寧夏研究部署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工作
3月13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會議在銀川召開。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馬順清主持會議并講話。【詳細】
寧夏去年關閉14個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
近年來,寧夏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2017年共清理關閉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14個,注銷清退探礦權、采礦權28個,查處保護區偷采、盜采違法行為28起,炸封盜采洞口25個。【詳細】
寧夏劃定濕地生態保護紅線近200平方公里
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廳了解到,近些年寧夏通過完善濕地保護法規、加強濕地保護區和公園建設、開展濕地產權確權試點等措施不斷加強濕地資源保護,目前已劃定濕地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98.03平方公里,并以水為脈塑造【詳細】
寧夏穩步推進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環境整治
寧夏穩步推進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169處整治點中,目前已有97處完成整治任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