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環保"真數據"為何遭遇"真不信"?
要想獲得老百姓的信任,環保部門就必須“硬”起來:首先,環保部門自身不能被“污染”。
前天,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環境數據總跟老百姓感受不一致,老百姓不信。事實上,數據是真的,老百姓不信也是真的,因為中國環境經歷的問題,塊頭太大、濃度太高,我們工作減下來這部分,老百姓感受不到。比如PM2.5,不降到60以下,人們很難有一個明顯感受。
在環保數據之前,有很多統計數據都受到過質疑,比如說官方公布的城鎮在崗職工工資漲幅,幾乎每年都會遭遇“被上漲”的質疑;再比如統計數據說居民“每月住房支出僅為111元”,也引來網民一片如潮反對聲……因而環保部部長“吐槽”老百姓不信任環保數據,倒也不是一件太過于尷尬的事。
不過,在公眾環保意識日益強烈的今天,環保“真數據”遭遇百姓“真不信”,至少當引起環保部門的警惕。特別是在霧霾、土壤重金屬污染、“牛奶河”等環境問題屢屢困擾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反思環保數據為何總是和老百姓的感受不一致,對破解環保掣肘也能提供一些思路。
分析起來,“真數據”遭遇“真不信”可從兩個層面解讀:其一,“真數據”到底有多“真”?不少新聞報道“企業排污排毒,環保部門卻表示企業排放達標”,前不久河北滄州甚至鬧出了“紅豆局長”的笑話,面對滄縣地下水被污染成紅色的爆料,滄縣環保局長反而用“水煮紅小豆”來解釋紅井水現象,聲稱“紅井水”未必不達標。而去年4月,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也公開表示,他在調研中了解到,很多技術人員是非常希望發布真實的數據,但某些環保局長因壓力方面的考慮,可能會做一些技術處理。當地方環保部門與排污企業“穿同一條褲子”,當環保局長為了面子問題對環保數據進行技術處理,這樣的數據能談得上“真”嗎?
其二,是否所有的數據都讓公眾知曉?環保數據本來應該在政府信息公開之列,但有時候明明有數據,公眾卻無法知情。今年2月,有北京律師向環保部申請公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法和數據信息”,環保部以“國家秘密”為由拒絕公開。全國土壤污染數據居然成了國家秘密,又如何讓公眾相信環保數據為真?
當然,環保部門有自己的難處,像各個地方的環保局都聽命于當地政府,在GDP的壓力下,環保部門很難把真實數據公之于眾。但要想獲得老百姓的信任,環保部門就必須“硬”起來:首先,環保部門自身不能被“污染”。環保數據的獲得和公布,環保部門要站在科學的立場上,不能“怕引起公眾恐慌”就刻意粉飾太平;其次,只有讓環保執法真正硬起來,才能讓公眾相信環保數據。不久前,因“向大氣排放污染物超標”,安徽省安慶市環保局向中石化安慶分公司開出9萬元罰單,被輿論稱為“開辟了地方環保部門監管先例”。這多少證明,環保執法也可以硬起來。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對當前重點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作出部署,其中包括“推進環境保護信息公開,重點推進空氣質量、水質環境、建設項目環評等信息的公開”。要想做到環境保護信息公開,信息的真實可靠無疑是前提和基礎,否則公開還會遭遇“真不信”。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部署,充分發揮環境標準體系對于陜西省經濟產業的引導作用及其對于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6月4日上午,陜西省環保廳、省質監局聯合召開陜西【詳細】
環保部:各地查處逾7000個自然保護區問題
七部門將成立10個聯合巡查組查31省區重點問題問責情況【詳細】
環保稅開征進入倒計時 如何征管挑戰大
隨著明年1月開征時點的日益臨近,環保稅開征已經進入倒計時。記者日前從業內獲悉,為了保障這一全新稅種順利開征,目前稅務部門正與環保部門密切配合,緊鑼密鼓做好開征準備工作,包括交接排污企業信息、稅源摸底和信息共享平臺征管系統開發等。環保稅法實施條例也即將上報國務院審議。【詳細】
環保部建設項目環評分類管理名錄修訂答問
環境保護部近日印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環境保護部令第44號)(以下簡稱《名錄》),將從2017年9月1日起實施。為使各界深入了解《名錄》修訂背景、修訂主要原則和內容等,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有關負責人就此回答了記者提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