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舊城不是改造對象 而是有機更新
重慶市城市建設綜合開發管理辦公室主任 徐千里
近20余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高速推進,我們的許多城市在城市新區不斷擴展建設的同時,“舊城改造”亦日益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人們所說的“舊城改造”, 通常就是指舊城區的再開發,使其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這種舊城改造,其著力的重點和出發點主要在于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建筑、空間等物質和經濟層面的問題,改造的方式主要是以新的替換舊的,而對于改造的社會目標和人文價值取向并未予以充分的關注——而另一種與之相對的思考和處理城市發展問題的策略和角度,則是城市的“有機更新”。
對城市進行改造與更新,并不是一種新的理念,更不是一項新的任務。因為城市就如一種有機體,就整體而言,它們總會經歷從初建到發展、成熟,再到衰落從而需要改造和更新的歷程。從組成城市的細胞或個體如建筑、鄰里、街道、社區等等來看,顯然也同樣要經歷一種類似的生長、變化過程。城市整體和個體的關系就如同有機整體與細胞的關系一樣。
因此我始終以為,改造與更新是城市建設和發展中一項基本和常態化的工作,它甚至比城市的初建包括擴建更加接近“城市建設”的基本含義和核心內容。與初建相比,改造和更新乃是城市建設更加主要和常態的工作。強調這樣的區別,并非為了分辨二者孰重孰輕,而是為了厘清城市改造更新的思想與觀念。
長期以來,因為對于城市作為一種“生命有機體”的認識不足,更由于我們對城市發展問題的看法太過短視,致使我們的許多舊城改造實際上都采取了簡單化的大拆大建的做法。人們常常把“舊城區”看作是城市的“包袱”和“毒瘤”,而舊城改造就是要清除這些“毒瘤”;再加上強大的商業利益的驅動,在舊城改造中采取不分良莠、大肆拆遷、平整土地、重新建設的做法,就顯得“效益明顯”、“順理成章”。但是,這種改造往往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有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脈絡,其市場化運作對高回報率的追求,又屢屢突破城市規劃對建設的控制,導致城市歷史格局、肌理的破壞和傳統風貌的喪失。
實際上,這是我們正在經歷和追求的城市化、現代化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本末倒置”的現象。這種高度物質化城市空間的發展,不僅自身的目標常常是模糊不清,甚至心有旁騖的,而且,有許多是以城市生態環境不可修復的破壞為代價而獲得的。它們實際上淪為了某種經濟、技術的運作而不是依據人文價值尺度的創造。城市往往被當做一種獲取經濟利益的機器,而不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場所。
因此,借用阮儀三先生的一個觀點,舊城改造中“拆改建留”的原則,把留放最后是不對的,首先應該是保,其次為留,第三為改造,第四為拆。舊城不是改造對象,應該是舊城更新,“舊城不是包袱,不是破爛,不是改造對象”,而是歷史文化的結晶,是孕育生息城市的土壤。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