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共議城鎮化發展模式及出現的問題
6月2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
在這次報告中,徐紹史提及城鎮化對于中國的重要意義。“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國內需求的戰略重點,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徐紹史說。
在近幾年城鎮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上,報告指出,2010至2012年,全國農業人口落戶城鎮的數量為2505萬人,平均每年達835萬人;2012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常住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63.9%和75.5%;2000年以來,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36個百分點,2012年城鎮化率達到52.57%,與世界平均水平大體相當……
然而,所取成績數字的背后,則是城鎮化行程中出現的問題。
徐紹史坦言,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國城鎮化質量不高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市民化進程滯后,是我國城鎮化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被納入城鎮人口統計的2億多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結構矛盾,制約了城鎮化對擴大內需和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也存在著社會風險隱患。”徐紹史說。
在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及《中國經濟周刊》舉行的分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對中國城鎮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我們過去的城鎮化主要是土地的城鎮化,是物的城鎮化,城市高樓越來越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但是人進城的門檻也越來越高,沒有市民化。”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向記者表示,城鎮化首先應該是人的城鎮化。
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遵義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城鎮化過程中,地方政府常常會犯這樣一個錯誤:只知道投資建設一些基礎設施或者房地產項目,但是并沒有考慮到這些項目建設起來后,如何能夠持續發展下去。
這也是目前各地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即房地產市場所占比重過大。“城鎮化,首先應該有便捷的交通、共享的福利、通訊、基礎設施,包括房地產。但房地產只是其中的一環。”北京財富世紀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張晨亮認為。
博易集團總裁黃圣博表示,城鎮化成功的關鍵因素是跟產業相結合,沒有產業就沒有城鎮化的發展。
參與審議城鎮化建設情況工作報告的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尹中卿直陳目前城鎮化存在的四大問題:戶籍城鎮化率大大低于名義城鎮化率;土地城鎮化率大大快于人口城鎮化率;中西部城鎮化率遠遠低于東部城鎮化率;小城市和小城鎮遠遠落后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城鎮化率。
尹中卿說:“今后我們的城鎮化繼續建設情況與選擇的路徑有關系。”
的確,對于當前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增長引擎,甚至世界經濟增長動力的中國城鎮化,它的路徑思考與抉擇至關重要。
徐紹史表示,接下來,國務院將圍繞四大戰略重點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參與全球智庫峰會的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城鎮化的路徑面臨著改革與發展。在改革方面,側重人的市民化,最重要的是進行戶籍改革。在發展方面,注重以人為本,需要摒棄以GDP為導向的造城運動。
難題 1
戶籍之囿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戶籍改革的關鍵是改革背后隱含的社會福利
“戶籍制度嚴格說是造成我國二元結構、也就是拆開城市和農村的一堵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尹中卿說。
尹中卿進一步指出,在當前的戶籍制度下,戶籍城鎮化率大大低于名義城鎮化率。有大量進城務工農民或者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鎮居住了,但是還沒有成為城市市民,享受不到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他們還是候鳥式的人。這樣的城鎮化是虛假的城鎮化。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