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治理 大喜大憂看太湖
太湖水環境,又一次成為蘇南的一塊“心病”。
今年是太湖藍藻水危機6周年,國家頒布了新的“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要求80%地表水質達到三類以上。在赴蘇南太湖流域調查走訪時可以發現,雖然6年“治太”成效巨大,但憂患之感在干部群眾中相當強烈。
江蘇省長李學勇說:“少數地方和部門出現對太湖治理盲目樂觀和消極厭戰情緒。我們切不可對成績估計過高,更不能麻痹松懈!”
巨大成績與嚴重問題并存
“好得多了!夏天游泳的多得不得了!”在緊鄰太湖的常州雪堰鎮雪東村,雖然湖水有點渾濁,但72歲的農民奚阿星還是對太湖治理效果表示滿意。“打漁人前幾年船上要帶個水缸,現在又從湖里取水燒開吃了!”
這是一份令人敬佩的“治太”清單:2007年以來,江蘇全社會總投資達800多億元;建成污水處理管網1.56萬公里,相當于繞太湖38.6圈;望虞河引長江水入湖57億立方米;關閉化工企業4200余家;打撈藍藻420萬噸。太湖水質重回四類標準,改善了一個類別,基本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水平。無錫、常州、蘇州今年5月被中國社科院評為中國宜居城市第三、四、六名。治理太湖創造的生態補償、“河長制”、排污權有償使用等方法已在全國推廣。
然而,江蘇省太湖辦指出,太湖藻型生境短期難以改變,入湖河流總氮濃度普遍高于湖體,湖體總氮尚劣于五類,仍有出現較大面積藍藻湖泛的可能。一些地方環保工作有所放松,出現污染反彈。在太湖西岸的武進港等地,近岸湖面和入湖河道水質仍然較差,并有較多藍藻積聚。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太湖水質可以說已到了“良性好轉前期”,但“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蘇南面積僅占全國0.29%,卻承載著6.4%的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偏重、減排空間漸小,若轉型步伐不夠快,入湖污染負荷勢必超過環境容量。
還是農民奚阿星:“今年藍藻還是很多,來不及撈。太湖變回我小時候那樣干凈?不相信!不相信!”
治太湖不能光靠“生態文明”
太湖治理越是走向深入,越離不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密切配合。江蘇的黨政干部、環保專家、社區工作者反復強調:治好太湖不能只靠“生態文明”。
他們發現,個別市長、副市長當了入湖河道“河長”,卻不夠盡力,而不少環保干部很有作為卻沒有更大的舞臺;鄉鎮政府只設一名環保助理,人力嚴重不足;現行《水污染防治法》處罰額太低,遠遠不足以震懾違法排污。
他們坦言,“治太”工程設施沒有發揮最大環境效益。在望虞河入湖處,無錫市太湖辦規劃處處長羅清吉指點著水利地圖說,沿線仍有污水排入。希望盡快啟動引長江水入太湖的新溝河、新孟河工程,解決排水出路、提高調水能力。
他們傾訴,轉型“陣痛”難以承受。無錫市工業總產值增幅等指標多次在全省“墊底”,蘇州吳中區太湖周邊鄉鎮農民收入只及全區平均數的一半,就是大批關停企業的“副作用”。
他們反映,污染補償機制、跨省協調機制還不完善。在省際交界處,鄰省的一處萬頭養豬場竟無污水處理設施,某市在交界處露天堆放大量生活垃圾,東南風來,臭氣熏天。
他們建言,“精確‘治太’”就要強化基礎性研究。太湖環境容量到底多大?湖中近年新出現的水草藻類是好是壞?如何提高藍藻利用率?都迫切需要回答。
百姓對環境的要求近乎“苛刻”,也令人感到吃驚。在蘇州太湖東山陸巷古村,小河里魚兒清晰可數,可是居民周惠仙卻很不滿意:“有的‘農家樂’直接排污進河,水沒以前好了!”
“堅決態度”尚需實效來驗證
筆者在采訪中發現,在6年“治太”的顯著成效面前,江蘇的確有些官員有點“松口氣”,不過,更多的人并沒有松勁。
李學勇省長表示,“治太”工作正處在攻堅過坎的關鍵階段,江蘇將繼續把太湖治理作為檢驗科學發展的試金石。
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說,寧可項目少上一點、發展速度稍慢一點,其他方面少投入一點,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七八年內,蘇州將投入2000多億元,實施東太湖綜合整治、提升河道水質等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
無錫市代市長汪泉說:“當好無錫的市長,先要治好太湖!在國家剛剛公布的蘇南現代化示范區規劃中,生態指標最難完成,但必須完成!不然還叫什么示范呢?老百姓也不會認可!”
基層也在行動。離太湖邊約兩公里的無錫新安花苑小區,1萬多戶居民,經過專門訓練,從幼兒到耄耋老人,全部掌握了垃圾分類。
在無錫太湖新城,未來生態城市的圖景呼之欲出:雨水、洗碗水經循環系統變廢為寶;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公共建筑安上太陽能薄膜電池和水源熱泵系統;通過生態管線實現垃圾分類收集和再生利用……
告別“大喜”,常懷“大憂”。太湖是蘇南生態的鏡子,明亮又易碎,需要悉心呵護。
今年,太湖藍藻較去年早出現了20多天,面積密度也有增加,再次向人們提示了太湖治理的艱巨性。剛剛啟動的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能否真正建成,且看太湖。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吳中勝境太湖明珠:蘇州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
蘇州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著名的國家級太湖風景區石湖景區內,距蘇州市中心4公里,以吳越遺跡和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取勝的天然公園。山水相依,風景如畫,勝跡遍地,被譽為【詳細】
我國將綜合科研攻關太湖流域水生態問題
由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海大學、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太湖流域水科學研究院近日在上海成立,以優化多方面科技力量,攻關太湖流域熱點難點問題。【詳細】
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發揮碳匯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