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鏞院士批評國內"畸形建筑"
2013年7月4日,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先生近日在中國工程院舉辦的工程科技論壇上,對中國當代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其觀點是“中國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浪費國家”,他說:“在西方往往只是書本、雜志或展覽上出現的畸形建筑,現在在北京及其他少數大城市真正地蓋起來了。”
什么是畸形建筑?看看北京的幾座近10年來矗起的建筑,對比北京上世紀50年代的十大建筑,你就能得出答案。而吳良鏞在公開場合批評畸形建筑,其中一個原因是花費太大,他說“畸形建筑結構動輒多花費十億、十幾億、幾十億”,“大型建筑工程還是要以實用、經濟、安全為前提,不能追新求特,讓外國建筑師把中國當試驗場”。
建筑評論,是評論界的一個重要選項,建筑評論在國外也是備受關注的文化現象之一,有人終生以撰寫建筑評論為業并成為著名評論家。而建筑師也非常關注建筑評論,從建筑評論中汲取營養、捕捉靈感、搜集民意、架構空間。吳良鏞先生作為兩院院士、著名建筑學家,他就當今中國的建筑發表評論,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但是,吳院士的這番評論并不一定會引起決策層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也可能,這番對畸形建筑的“炮轟”,很快就會煙消云散,而更加古怪離奇的建筑會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冒出,直到把整座城市都變為畸形城市,一堆堆畸形建筑爭奇斗艷,把很多無端的錢浪費在奇形怪狀的追求上。北京東三環路、北四環路、西長安街、金臺路,不是就已經實實在在地矗立起了扎眼的畸形建筑嗎!
吳院士批評畸形建筑多花錢,其實他的本意并不在此。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現在就像一個乍富起來的原本很窮的人,戴粗粗的金鏈子、箍大大的金戒指、吊明晃晃的金耳環,要急不可耐地告訴別人我有錢。畸形建筑多花錢,吳院士只是想說說皮毛,吳院士批評的根本,在于當代中國建筑丟失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傳承,丟失了中國建筑應有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丟失了和中國山水人文能融為一體的剛正不阿、柔韌圓通的精髓。像北京東三環邊上那座奇丑無比的建筑,和它所盛載的功能形成極大反差的結果,其影響決不是多花幾十個億的事實讓我們心疼,而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扭曲。
建筑是城市的必需品。一座城市要有風格相對統一、有內在聯系的主導建筑。華盛頓、洛杉磯、堪培拉、莫斯科、紐約,其主導建筑都具有吳院士所倡導的“實用、經濟、安全”原則。中國正在啟動歷史上未有先例的城鎮化進程。造城必得蓋樓,如果吳良鏞院士的警告、炮轟、評論都被當作耳旁風,那么若干年后,比什么大褲衩、唐僧帽、大秋褲、生殖器更為奇特的畸形建筑,可能將會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在中國出現。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吳良鏞院士:城鄉規劃不能“重城輕鄉”
中國城鄉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長期存在的“重城輕鄉”思想不容忽視。中國科學院院士吳良鏞認為,城鄉規劃面臨巨大挑戰,不能“重城輕鄉”。【詳細】
建筑學界緬懷著名建筑師毛梓堯
很多人不知道毛梓堯是誰,但由他主持和參與設計的北京展覽館、人民大會堂、空軍總醫院、遼沈戰役紀念館、中國歷史美術陳列館等則可說是盡人皆知。他是一個從學徒做起,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建筑大師。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時齡說:毛梓堯的經歷“代表了一部分中國建筑師的成長歷程”。 【詳細】
吳良鏞:城市病致人口外溢 大北京規劃助力廊坊
2013年9月12日,吳良鏞主持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三期報告》(下稱“三期報告”)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北京市副市長陳剛、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黃艷等官員和一批專家到場,一起會診京津冀區域發展問題。【詳細】
吳良鏞:“大北京”要有整體規劃
回顧10多年來的研究,我有兩個方面的深切體會:一方面,關于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的思考與建議,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認識——可以說,已經逐漸從學術共識轉化為社會共識與決策共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