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曲高原濕地的“三害”困局
濕地補償難在哪兒?
無論從自然資產價值還是國家生態安全角度,若爾蓋濕地群在我國生態屏障的構建格局中都應受到重點保護。但是,當生態保護和發展經濟相沖突的時候,在這里生活的牧民不得不部分出讓自己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
據悉,若爾蓋濕地群的土地已經在聯產承包責任制下按戶分給當地牧民,除了花湖、尕海通過土地置換等方式解決了土地權屬問題,其他如瑪曲、碌曲、紅原等濕地每一寸都有自己的主人,是牧民主要的生產資料,其中亦包括面積16.7萬公頃的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整個若爾蓋濕地群,戶均擁有土地1000多畝牧場的牧民,近年來收入已有大幅提高,人均純收入在4700元以上,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等各種原因,牧區除牛羊肉以外的各種物資都要依賴外部供給,因此與偏高的消費水平相比,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顯著。
記者深入牧民家中走訪了解到,這里還存在生活條件艱苦、人畜共患病突出、醫療教育等公共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有些牧民的兒女僅僅只是小學畢業。當然,部分收入中上的牧民家庭,戶均收入已經可以達到30萬元以上。
為了保護濕地資源,禁牧還草、移植當地樹苗、補播沙生草種、施肥、滅鼠滅蟲等措施近年來一直在當地實行,但瑪曲林業部門的負責人表示,治理高寒沙化草場沒有現成的治理模式,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沙化草場的試驗工作,此項工作技術難度大、費用高達3000元/畝。
“禁牧的補償資金目前只有草原這部分,濕地的還沒有,治理的這筆資金又如何保證?”當地管理部門如是表示。
受項目支持乏力、資金投入不足的制約,目前甘南州的濕地保護管理工作仍顯乏力和滯后。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國家的投入就一分錢也沒有。“黃河首曲濕地沒有國家的補償,尕海因為是國家級保護區就有。”
既然牧民們要為保護濕地犧牲自己的利益,那他們的生活就要政府管,這是我們入戶采訪時牧民們明確表示的愿望。陳克林表示,下游經濟發達地區的紅利大部分上繳了國家,建議中央政府以財政轉移支付的形式為江河源頭提供生態補償或補助。
王蕾建議,“無論是移民轉產,還是減畜發展替代生計,至少要保障這部分牧民維持當地當年的人均年收入,生活水平不能倒退甚至必須得到改善提高。”
“既要建設保護區擴大濕地面積,又要保持水土減少載畜,同時人口數量還在增長,這實質上是濕地保護中與當地居民爭奪土地的經典矛盾。因此,單位土地面積上如何獲取更高的附加值才是我們應該尋求的正解。”王蕾表示,毫無疑問,誰保護了濕地,提供了生態服務就補給誰。
本刊記者正在采訪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