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曲高原濕地的“三害”困局
在陳克林看來,瑪曲濕地之所以沙化嚴重、濕地面積逐年縮小,除了“天災”,還有“人禍”。“經過多方調研、求證,我們發(fā)現,近10年來,瑪曲濕地的平均降水量并沒有出現大的變化,但沙化現象卻愈演愈烈。濕地草場的退化,和過度放牧有直接原因,牛羊多了,草就少了,鼠害就嚴重了,沙化加劇了,沼澤就消失了……惡性循環(huán)。”
濕地、草原、牛羊、牧民是草原上的生物鏈。瑪曲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純牧業(yè)縣,人口3.7萬。自漢代以來,瑪曲草原就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著稱。然而,時過境遷,當年的“亞洲第一天然優(yōu)質牧場”已今非昔比。
如今的瑪曲濕地明顯更加“硬朗”,沼澤低濕草甸植被逐漸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變,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得十分脆弱。而隨著人口的增加和過度放牧、森林采伐等生產經營活動,又大大加劇了該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進程。
藏民族一直視牛羊的多少為財產的象征,采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按照目前現有的草場面積,瑪曲縣天然草原理論載畜量已經超出兩倍多。
陳克林告訴記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政府為了擴大畜牧業(yè)生產,對若爾蓋高原泥炭沼澤實施大量排水作業(yè),排水增加了植被生產力,擴大了草場,使牦牛和羊的數量成倍增長,使得若爾蓋地區(qū)(包括四川紅原、若爾蓋,甘肅瑪曲、碌曲)的牛羊總數已約在400萬頭(只)羊單位,大大超出承載牲畜的數量。
王蕾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牧民想要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就要多開牧場多養(yǎng)牛羊;地方政府想拉動GDP,就要招商引資,這其中,每一個推動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劃,都離不開水:工業(yè)用水、農業(yè)用水、生活用水和景觀用水,“老少邊窮地區(qū)一樣有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和中國夢的權利,在他們?yōu)榇蠹沂刈o一捧凈水的同時,我們難道不能想想如何補償和反哺這些淳樸的同胞嗎?”王蕾認為,濕地生態(tài)補償應該由國家主導,而不是地方政府“自己補自己”。
本刊記者深入瑪曲濕地進行采訪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