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曲高原濕地的“三害”困局
當地牧民明確表示,既然自己為保護濕地作出了犧牲,自己的生活就應由政府管
“三害”困局
上個世紀60年代,瑪曲濕地的面積是45萬公頃,如今僅存不足40萬公頃。濕地沙化,一個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儲水量的減少。相比半個世紀前,瑪曲一帶的地下水位下降了近20米,濕地大面積干涸萎縮。這導致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銳減,野生動植物種群大量消失。據考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瑪曲各類珍稀動物達230多種,但現在,僅存國家規定的保護種類140多種。
瑪曲縣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該縣沙化土地面積達80萬畝,其中沙丘面積10.5萬畝,沙化草地面積69.5萬畝。瑪曲草原每年增加沙丘面積達3000多畝,黃河沿岸已經出現220公里的沙化帶,占縣境內黃河總長的50%。
草地大面積退化、沙化,昔日水草豐美的甘南草原出現了片片黃沙和黑土灘,使農牧民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生活水平長期處于貧困線以下。更為嚴重的是,隨著該區域植被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破壞,濕地、草地、森林等植被覆蓋逐漸減少,加劇了該區域的風沙侵蝕和水土流失,水資源涵養功能急劇減弱,給黃河補給的水資源大量減少,導致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旱澇災害頻繁、河水頻繁斷流。
超載過牧和嚙齒類動物危害草原植被是沙化的重要的原因。
6月9日,采訪車隊向位于瑪曲縣的尕海湖進發。一路上,記者發現,在空曠的濕地草場上,經常會出現一種類似樹干的木樁,木樁的頂部,是一個貌似博士帽的橫板。甘肅省林業廳動管局黨委書記楊宇翔告訴記者,這種裝置叫“招鷹架”,是高原滅鼠的一種傳統方式。
當地林業部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成年鼠兔(沒有尾巴,習性如鼠,形似兔,故名鼠兔)的體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妊娠期約23~24天,每窩產仔5~10只,繁殖力驚人,“高原鼠兔主要吃牧草的芽、葉、莖、花、種子及根,我們曾做過研究,一般一只鼠兔平均每天能吃鮮草80克。”
“鼠害嚴重,而鷹是高原鼠兔的天敵,為了方便鷹消滅老鼠,保護區特地為鷹搭建了休息和"觀察敵情"的"哨卡"。”楊書記表示,這種方法不能徹底解決鼠害,但卻是最環保、成本最低的方式。除了傳統的“招鷹架”,甘肅省更是組成無數支滅鼠小分隊,常年深赴濕地草場,展開人工滅鼠工作。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