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避免"千城一面" 應讓城市自然生長
聲音
事實上,規劃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反規劃”——在城市建設中,首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規劃,把一些需要生態保護、傳統歷史文化遺存等區域先控制保護起來,在此基礎上,再對保護范圍以外的區域進行城市規劃,使兩者有機共存。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魏春雨
齊白石曾對學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城市建設也是如此。一味簡單模仿,只能導致城市面貌的雷同、刻板與僵化。“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當城市的面貌被格式化,千城一面,不只是物質空間形式上的雷同,更說明了城市文化個性的貧乏。
在湖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魏春雨看來,沒有個性的城市,只是一堆“鋼筋混凝土的堆砌物”。而在新型城鎮化的下一個關鍵節點小城鎮的建設上,如何避免“被千城一面”的命運,魏春雨提供了一個探索的方向——讓城市“自由生長”,并享受這種漫長而溫馨的自然過程。
“千城一面”至少有三方面原因
記者:截至2012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從1978年的17.9%提升至52.57%,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有專家測算,如果中國的城鎮化率以當前每年1%的速度上升,那么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0%。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城市的臉孔卻越來越相似,大廣場、寬馬路、高樓房……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魏春雨:據說中國現在每年消耗的水泥,幾乎是世界消耗量的一半。這應該是人類以前沒有遇到過的現象。但是我認為現在的城市建設問題不是它的速度和規模,而是它潛在的美學不符合中國的狀態,是虛假的美學。
中國眼下已經進入超速城市化的階段,“千城一面”似乎是難以跨越的迷局,最大問題是需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記者:您認為導致“千城一面”這種現象的根源在哪里?
魏春雨:原因是多方面的,你可以說它是社會問題,也可以說是審美問題,還可以說是體制問題。在我看來,目前的機制形式下出現“千城一面”的情況難以避免。
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交通出行方式的改變,中國傳統的聚落關系中的宗法體系和規則都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傳統城市的人文肌理很難維持下去。而另一方面,工業化后技術應用雷同,造成了這種現象。我們過去建房屋主要用木材、石頭、磚瓦,現在都很少用了。現在都變成了鋼筋、水泥、玻璃等材料,傳統的木質建筑少了。現代化的技術有快速裝配、模塊化的特點,可以簡單拼裝,大量重復制造,甚至可以像搭積木一樣組合式建造。
第二個原因是,人們缺乏對城市文化肌理的保護和研究,或者說人們并不清楚對于一個城市,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
我們國家有著很悠久的城市歷史,有很多的著名古城,如西安、北京、南京、杭州、洛陽、開封,但這些城市都沒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享有這一稱號的古城只有山西的平遙古城和云南的麗江古城。大的文化古城都被現代工業文明毀壞了,這與人們對于歷史名城的藐視與不珍惜是有關系的。
再一個重要原因是城市建設缺少科學規劃。一些地方對于現代化的理解也有偏差,認為摩天大樓、“方盒子”就代表了現代化。建筑的尺度體系崩潰了,干什么事都很浮夸,要超大,要氣派。
城市規劃很重要的部分是“反規劃”
記者:作為建筑學界的專家,您曾經去過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城市交流和考察,您覺得那些城市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城市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規劃方面有哪些是可以去努力的方向?
魏春雨:美國和歐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城市規劃模式,美國只有兩百年歷史,是在沒有任何傳統和空間束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不追求密度,以汽車和高度自由的私人空間作為規劃的第一考慮因素;但是歐洲,卻有著千年的城市發展的歷史延續,比如巴黎,曾經就有一些人騎車在街上抗議,說汽車駕駛過快,自行車像老鼠一樣到處躲,使騎車者感到很沒有尊嚴,而步行者也一直在呼吁步行的尊嚴。所以在巴黎,行人的基本尊嚴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自行車和汽車。我們在歐洲的城市里漫游,往往行人在過馬路時,汽車都會在很遠的距離停住,行人優先,這已經成為駕駛者的基本素質。
近期中國的城市規劃,是以汽車為尺度作為城市規劃的前提。
事實上,規劃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反規劃”——在城市建設中,首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規劃,把一些需要生態保護、傳統歷史文化遺存等區域先控制保護起來,在此基礎上,再對保護范圍以外的區域進行城市規劃,是兩者有機共存。從一個極端的角度說,城市就應該自然生長、公眾參與,無論是城市的建筑也好,還是城市的功能也好,都應該順其自然。
記者:如何理解城市的“自然生長”?這是否只是一種存在于理想中的境界?
魏春雨:城市當中的不同群體,和它的發展形成一個自然關系,而不是規定性關系。城市必然會有高密集的地區,有堵塞的地區和疏朗的地區。我們不能期望CBD里不堵車,但是有可能城市如果這里堵塞嚴重了,那么市民就不在這里住了,換個地方,城市應該具備這種置換更新能力。
在歷史上,有些城市是因為一個產業而形成,有些是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興起……不同的城市因為它的區域不同、氣候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文化民俗不同,受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而自然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形態:苗家的吊腳樓,徽派的馬頭墻、小青瓦,侗族的風雨橋,客家的土樓,上海的石庫門,北京的四合院……“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
城市的“自然生長”是明顯的“反規劃”思維,雖然現在這樣提顯得不是很客觀和現實,但是像巴西利亞那樣的現代主義的悲壯的都市規劃已經證明,理性的思維難以駕御和規劃城市,或者說,難以建成好的城市。
現在提讓城市“自然生長”,我想是一種漫長而溫馨的自然過程。雖然中國的城鎮化熱潮不可逆轉,而“千城一面”的現象一時之間也無法避免,但是也許,會通過很多人的努力一點一點地得到改善。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