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哥倫比亞攝影師眼中的園博志愿者服務
典雅的園林、環保的電瓶車、城際高鐵的高架橋,這在安迪眼中成為了北京國際化的寫實。
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匯集了國內外園林精粹,實現了足不出京飽覽天下。更為重要的是,北京園博會為北京城南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活力與生機,成為了帶動城南騰飛的創新引擎,成為了北京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有力支撐。從本周開始,本報將陸續推出《園博周記》,以期通過不同人的視角,勾勒出一個婀娜多姿的北京園博會。
中等身材,綠色T恤,手中舉著一部碩大的專業單反相機;寬腦門,高發髻,褐色微卷的半長發隨意地扎在腦后;大大的鼻子上架著一副橘色、橢圓形邊框的近視眼鏡,為不太大的眼睛提供著“聚焦”服務。在這位來自哥倫比亞的攝影師安德烈·摩爾(AndresMora)的眼中,隨著北京的國際化進程,北京園博會的服務也實現了與國際接軌。
和國際一樣的服務標準
5月22日,北京園博園,主展館旁。
“你可以叫我安迪,我的朋友都是這樣稱呼我的。”安迪(安德烈·摩爾)的中文非常好,他對北京商報記者說,他是受邀參加“2013外國攝影師拍北京”活動的50位外國攝影師之一。
“園博會規模非常大。”在安迪眼中,園博會和世博會看起來規模差不多,由于是第一次來,給他印象最深的除了秀美的景觀,還有就是園博的服務,“和國際是一樣的標準”。
“很方便,作為一個游客來說很舒服。”安迪說,比如安檢,雖然入園的游客很多,但并不麻煩,很輕松。此外,一些便利化設施也很到位。
由于時間有限,北京商報記者只跟隨安迪拍攝了約半個小時。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幾次迷路的安迪,在中英文導覽指示牌和現場志愿者的“配合”下,順利地到達了他想去的拍攝地點——國際展園。
安迪說,北京園博會的服務真的很貼心,供游客休息的長椅、流動餐飲售賣車、電瓶車……這一切讓他的拍攝之旅很愉快。
北京國際化進程令人驚訝
自稱很內向,其實很健談的安迪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他是1997年第一次來到北京的。在來北京之前,中國對他來說是個神秘的全新世界——皇帝住的地方。
來北京之后,安迪就和朋友們一起,為許多拉丁國家的大使館提供拍攝服務。這些年來,安迪一直是一半時間在北京,一半時間在國外。
除了拍攝工作,安迪還很喜歡用手中的相機記錄北京的人文。“我最喜歡北京的二環內,有太多的地方吸引著我。”安迪說,他上學時歷史成績最好,現在他依然喜歡歷史。
“現在北京變得更國際化了。記得我1997年剛來的時候,國際化程度與現在還是有距離的。”安迪很驚訝,“這個城市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了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城市。”
安迪直言,北京國際化給他帶來的是發展和新的挑戰。他已經把自己當成半個北京人,而且他還會一直在北京“扎”下去。
志愿者成為亮麗風景線
安迪所指的園博服務,北京商報記者也有感受。
在園博園,北京商報記者看到,每隔幾十米就有統一著裝的志愿者,幾乎能覆蓋到游客能到的所有地方。他們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凸顯出北京園博會的國際服務水準。
還在人民大學上學的志愿者彭凱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他這幾天的崗位在園博園門口,主要是為游客指路和解答相關問題。
“之前,我們都接受了專業的培訓。”彭凱汶說,自己辛苦一點沒關系,能給游客提供便利、為園博服務很榮幸。
來自北京園博會官方網站的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園博會有超過5萬名志愿者在為游客提供各項服務。
此外,北京園博園內還設置了11個服務區,14處游客服務中心,5處物品租賃中心,2處物品寄存中心。這11個服務區,提供餐飲、特許商品銷售、衛生間和遮陽棚等服務設施。其中,設有固定餐飲點25家,提供中、西式快餐和特色小吃,共有座位數約5000個;另外,還有流動便利車25輛,自動售貨機80個,每天能夠滿足約5萬人的就餐需求。
編輯:山水百合
相關閱讀
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城市建筑景觀
1981年出生在布拉格的Ilja Masík從事攝影已有十多年,經驗十足的他,在城市攝影方面也碩果累累。他的作品早已被用以各種商業或者其他用途,被廣泛使用。【詳細】
御景軒園林:巴渝風情——北京園博會重慶園
重慶被長江、嘉陵江環抱,有著三千余年的巴渝文化和壯麗奇特的景觀。位于寫意山水板塊的重慶展園占地3000平方米,以“朝天門碼頭”、“土家吊腳樓”和“兩江匯流”等地方特色元素為載體,展現了綠色山城的自然山水、人文風俗和生活情趣。 【詳細】
精品園林獎:北京園博會園區綠化景觀及相關設施建設項目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本屆園博會在北京舉辦,園博園選址在永定河畔的建筑垃圾填埋場上,成為城市河道改造和城市廢棄地生態修復的典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