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城一面”:城市精神之殤
一段時間以來,城市精神的構建似乎成了一個熱點議題,如北京推出的城市精神是“愛國、創新、包容、厚德”,成都是“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廣州是“務實、求真、寬容、開放、創新”……歷數全國27個省市的城市精神標語,“創新”出現11次,“開放”出現10次,“和諧”出現9次,“誠信”出現7次,“包容”和“愛國”分別出現5次和3次。另外,在字數上,4成以上選用8字標語。
城市精神,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思想靈魂和市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多個詞語的重復出現,無疑折射出了城市精神的同質化和標語化傾向,以及城市文化精神的匱乏。同質化的城市精神,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下經濟社會大環境發展的需要,但是在本質上已經背離了城市精神的靈魂和內涵,消磨了城市間的文化差異,顯示不了城市本來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民的精神追求。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是非常大的,每個地方的城市建筑,也應該能夠體現出當地特有的文化底蘊。但遺憾的是,我們在中國絕大多數城市已經看不到建筑的獨特性、不可復制性和差異化。城市的原有風貌在逐漸消退,“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
如果說,城市風貌的雷同是城市建設中的一大敗筆,那么,城市精神的“千城一面”則反映了現今我國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嚴重缺失以及人們精神世界的匱乏。
《城市的精神》一書中寫道,“牛津的學術精神之風,從古至今延綿不絕,滲透在擁有幾百年悠久歷史的美麗建筑上,洋溢在牛津街角閑逸的咖啡中,彌漫在圖書館角落里安靜的一本本古籍上;柏林一直在進行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迷人工程,在自由和民主的過程中成為寬容的中心。”是的,城市精神需要傳承歷史。然而,在我國當前的現代化城市建設中,有的地方呈現一派大拆大建的景象,不少歷史文物、文化遺存、名人故居等在開發或保護性開發的名義下轟然消失;大片大片“鋼筋水泥森林”接踵而起,擠占了城市的歷史空間、文化空間、精神空間,使人們的審美視閾越來越狹小,精神天地越來越逼仄。
誠然,社會的發展推動著城市的更新,但城市究竟該以怎樣的面目示人?究竟如何走、怎樣拆,才能呵護好不可逆的城市文脈?都是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正如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所說,“當前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文化遺產和城市文化特色保護處于最緊迫、最關鍵的歷史階段。不推進城市建設是不現實的,變改造舊城為保護、激活舊城卻是現實的。這不僅需要地方政府真正承擔起改善民生、保護并促進文化傳承的責任,同時也需要喚起全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強化公眾參與,讓民眾真正成為文化遺產的主人。”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