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云南發展之路
云南半個月,是段難忘的行程。
從昆明出發,經過楚雄州、大理州、保山市、瑞麗市,中間去到下面的南華縣、龍陵縣、騰沖縣,一路坐著顛簸的大巴,翻山越嶺,所見所聞,與出發前的了解出入頗大。
在正式踏上行程前,記者曾與云南省社科院、云南大學等機構的專家交流,發現這段線路更像是條“旅游線”,除了大理、楚雄,其它地區的工業較弱,主要依靠農業、旅游業,但相比于麗江、香格里拉,這里的旅游業又相對冷清。
但是時代的列車正推動這些二三線城市一路向前,造城運動隨處可見,橫亙了幾十年幾百年的荒地山嶺不再寂靜。
在這個美麗的彩云之南,也許找到發展的邊界和發展本身一樣重要。
結構性矛盾
對比西部其他省份,云南的資源稟賦、區域位置,其實算得上占有優勢,但改革開放以來,云南和其它省份的差距在不斷拉大,2012年,云南省人均GDP在全國排倒數第二,僅次于貴州。
云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鄭寶所告訴記者,云南省農業的發展水平比較低,到去年為止,農業增加值占GDP16.3%,大概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3。
這其中,有農業基礎設施欠債的問題,尤其是水利。從全國來看,云南其實是降雨量比較充沛的地方,雖然這幾年確實有所下降,但還是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問題在于其降雨都是地表水,存不住。而長期以來在水利設施上的投資結構不合理,導致云南水利化程度低。云南目前水利化程度僅30%多,全國則有50%左右,“云南干旱,其實是政策性因素導致的。”
同時,鄭寶華的研究也指出,云南的農業技術水平比較低,2012年科技對農業的貢獻只有49%,比全國低10多個百分點。
另外,云南的農民組織化程度比較低也是個問題。在全國其它地區農村發生大變化的時候,云南仍是以家庭為主要的生產、生活單位。根據鄭寶華的測算,云南一次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只有0.27,全國大概是0.38,云南排在倒數第二、第三。
農業的問題,也受當地產業結構的影響,主要是云南一、二、三產之間的協同性較差。盡管煙草行業是如今云南省唯一產值過千億的產業,但與農業關聯度的其他產業則相對寥寥。
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云南省工業發展重心偏向重工業,特別是金屬加工、礦業開發,去年為止重工業產值占到近60%,而輕工業則偏弱。
近幾年,尤其是新一屆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輕工業優先的發展思路,但顯然進展受限。
這些結構問題,都是云南未來產業規劃中不可回避的。
城鎮化疑問
自從前兩年云南省提出“城鎮上山”戰略后,此行一路可見造城運動,尤其是正在打造滇西中心城市的大理。
但采訪中不論專家還是官員,無不對此表示出擔憂,“國家提出四化同步,實際上城鎮化是靠產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來帶動的,城鎮化是結果,現在到處在搞的城鎮化有些本末倒置。”
云南這一舉措的初衷之一是為了保護耕地資源,但有人指出農業產業可以上山,工業上山可能導致成本加大、產業難以集聚。
同時,行政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怎么在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同時,保障好農民的利益,都值得深究。
采訪中,有官員指出,昆明是云南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交通樞紐,所有的資源、要素都流向了昆明,雖說每個省份都有這樣的趨勢,但云南猶為突出,因為缺乏一個城市分擔省會城市的功能。
資源有限,而城市負荷不斷加大,“城鎮化結構怎么和資源相匹配,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資源,是個大課題。”
4月中下旬,這段路上還是旱季,風一吹,紅土地上風沙四起,在外界看來,這里似乎是干旱、貧窮的代名詞,但本地人卻是那樣的怡然自得,甚至有些地方居民說:“我們不需要城鎮化,更不需要重工業,現在這樣的小城市生活最愜意。”
這讓人很困惑:幸福感是不是一定與經濟發達程度相關聯。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云南:設立鮮切花高鐵快運物流園區
云南是亞洲鮮切花交易中心,與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及非洲的肯尼亞并稱【詳細】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