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面前潰敗 難以承受的濕地消失之痛
去年這一區域完成了兩三萬畝此類改造,今年將繼續這一模式。“這就像一個青春少女,你看著她被毀容,能不痛心?”
利用濕地建設化工園區的現象在東營市廣利港附近也存在,并且化工企業的污染比東營港化工園區更加“肆無忌憚”。
當地人士告訴記者,廣利港是最不該污染的地方,因為廣利港本身就是東營最大的漁港,周圍灘涂、海域都是海產養殖區。
在廣利港入口處,記者見到了樹立的“東營萊州灣蟶類生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的牌子。目的是為了保護以小刀蟶、大竹蟶、縊蟶為主的多種底棲經濟物種及賴以生存的海洋生態環境。
但就在這片保護區周圍,利用濕地建了包含化工企業在內的眾多企業。去年,這片區域養殖的貝類大量死亡,有的養殖戶損失在百萬元以上。
剛打魚歸來的楊先生告訴記者,幾年前,在近海還可以打到魚,現在不到離岸三四十海里之外,就基本無收獲。
當地漁民告訴記者,有的企業買下了一片灘涂,悄悄埋設管道,將污水注入海里。這是造成養殖貝類死亡的原因。
但漁民的說法未得到環保部門的確認。環保部門多次排查,未發現此類暗排污水口。但環保局也認為,在海邊建廠,對企業來說,排污更方便。
高效生態經濟區背后
記者在東營看到,這里最大的特點就是地廣人稀。這也是這里最大的資源。
在東營港經濟開發區附近,除了十幾公里之外的仙河鎮之外,只有東港村這一個300多口人的村莊。而這一村莊因為在自然保護區之內,也將被遷移。
劉工程師告訴記者,在這里建工業園區,基本不用拆遷等,將濕地推平就是。利用土地的成本很低。
從2009年年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之后,2006年設立的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內化工企業突飛猛進,從2009年前后的6家發展到如今的28家。
根據山東省發改委的相關調查,黃河三角洲擁有未開發土地792萬畝,適宜開發但未利用的土地有482萬畝。這482萬畝土地中,適宜開發為農用地的208萬畝(耕地145萬畝),適宜為建設用地的274萬畝。
東營市環保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在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獲批之后,東營市、山東省都在積極尋求未利用土地開發上的政策,“現在爭取到了什么程度,還不知道。”
在高效生態經濟區內建設化工企業,是否與“高效生態”的初衷相違背?東營市環保局局長稱,不要聽到化工企業就談虎色變,如果引進的企業技術含量足夠高,這些問題就可以解決。
但他也坦言,國內眾多化工企業吃不到“細糧”,比如,新加坡和韓國的煉油企業,之所以排放少,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只做排放少的前端加工,剩下的下腳料再賣給中國。
東營市環保局已經確定在重點監控企業、重點監控區域,安裝各種探測設備。東營市千萬元的專項資金,已經到位,年底前就可以建立這套系統。“一旦有人能感受到的氣味出現,設備會立即示警。”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