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觀“美麗中國”有感
“美麗中國”,一個令人感到分外美好和自豪的名詞,出現在十八大報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篇章中,這也是首次出現在黨代會報告中的新表述。
追逐“美麗”是每個人無時無刻,夢寐以求,無限向往的憧憬,黨和國家的發展變化亦然如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推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好的環境生態,人與自然和諧乃是真正的“美麗”。“美麗中國”不僅僅是自然意義上的青山碧水,而是一種認識的飛躍,觀念的突破,發展路線的新擴展。
“美麗中國”體現著自然美,生態美,環境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高標。大自然是我們生存的環境,是人類共有的家園。千萬年來,人類在與自然的斗爭和相處中,由被動地為自然所支配,到逐漸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歷經了從自然的奴隸到自然的主人,從畏懼到人定勝天,從無視自然到敬畏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和諧相處,沒有大自然庇佑,人類終將走向末路;破壞自然就是毀滅人類自己的未來,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依托,是人類永遠的家園。所以,把自然美學深深的根植于人們的情感和美感當中,欣賞自然,贊美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是人類永續發展的情感基石和實踐基礎。
美麗中國應該美在祖國的大好河山,美在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高山,湖泊,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平原,高原,丘陵,沼澤。大自然生機勃勃,陽光雨露恩澤萬物,他們的天然原生態,“美得令人心曠神怡”。這才是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還體現著中國人民的生態美,生活創造著美,勞動創造著美,生活也培育,規范塑型著人類的美感和審美判斷,人們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向往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美是生活的靈魂,審美是人類生存生活不可少的構成。沒有美的享受,不能感受美的事物,缺少美好的情感,人類的生活就淪為動物式生存。追求與向往美好的生活,就是追求向往詩意的棲居,追求和向往生活的美。把生活的美提煉出來,升華出來,強化出來,我們的生活就更美好,就會更加趨近美的生活。
“美麗中國”也必然體現著當代中國的藝術美,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藝術是文化的結晶和精神碩果,假如說生態文明是“美麗中國”的環境景觀和我們的自然家園,那么優秀的藝術和溫馨的文化就是“美麗中國”的藝術形象和我們的精神家園。
鑄就“美麗中國”需要成千上萬,不畏艱險,不怕流血犧牲的錚錚鐵漢和無數為之奮斗的人們,要圓中國夢,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實現美麗中國的鳳愿,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為之奮斗終身;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前行,需要我們嘔心瀝血,竭盡全力乃至整個生命。我們唱著走進新時代的歌,豪邁、堅定的走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我們清楚道路悠長曲折,但我們會義無反顧的走下去,百折不撓的走下去,一代代的走下去,前方就一定會一片坦途,美麗中國就一定會展現在我們眼前。
編輯:山水百合
相關閱讀
朱建寧:美麗中國背景下的國土風貌整治
從歷史來講,古今中外好的園林作品,都是國土風貌或者國土典型特征的再現。只不過對于國土風貌的再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關心奇特的一些方面,以中國園林為代表【詳細】
生態文明建設不能“跑偏走神”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草案(下簡稱草案)正式提請審議。草案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詳細】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 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