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城鎮化不能缺失文化之魂
關注城鎮化,要關注文化在城鎮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題。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文化的影響、凝聚、規范人們行為習慣的功能和振奮人們精神的作用是其他要素無法替代的。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即便是一時經濟上去了,最終也不會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只有用優秀的文化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促進城鎮化建設,城鎮化建設才能獲得長久的歷史生命力。
作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城鎮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核心,但是目前城鎮化建設中存在著結構雷同、布局雷同、建筑雷同等問題,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傳統。城鎮化應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那么,文化在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中應發揮何種作用?如何避免城鎮化浪潮出現“去歷史、去文化”的現象?
文化是城鎮的靈魂
行走在一座有著兩千八百年歷史的古城里,心里除了無限的驚嘆,再難有其他的表達。這就是平遙古城,一座極具山西特色的文化名城。腳下是斑駁的磚石,四周是城墻巍峨。這里商鋪林立,傳統民居鱗次櫛比,樓閣、橋梁、祠廟、道觀、佛寺、教堂,星羅棋布,渾然一體,讓人猶如神游于明清時代。走累了的時候,找一個酒家,坐在八仙桌旁的長條木凳上,來一碗打鹵碗托,再來一盤紅潤鮮香的平遙牛肉,齒頰纏綿間很容易就記住了這個地方。很難想像,平遙如果缺失了特色文化,還是什么?因此,為了保護古城,平遙縣在古城外的東、南、西方建設新城發展區,總面積是古城的二倍至三倍。從2005年開始,先后有76個單位從古城內遷往新城區,古城內居民由1997年的4.5萬人減少到目前的2.7萬人。古城歷史格局得到恢復,新城建設初具規模。
同樣,蘇州市政府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確立了 “保護古城、建設新區”的城市發展戰略,通過開發建設蘇州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形成了“古城居中、東園西區、一體兩翼”的城市發展格局。四面發展,中間古城完整不動。古城里面所有的建筑保持原來的格局,高層建筑一幢不建,建筑高度線嚴格限定,才保留了今天的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的古典園林,風光優美、古意盎然的古城風貌。
其實,文化說到底是一個城鎮的靈魂,它可以體現為美輪美奐的城市建筑,也可以體現為傳統遺存的保護和文化產業的生長。世界上的優秀城鎮沒有一個是無特色的,比如美國密蘇州的布蘭森,只有6000人口,但發展成為 “音樂之都”,每年去這里參觀的人超過了700萬人次,去聽音樂的人比百老匯還多。城鎮化建設貴就貴在 “特色”二字。文化體現的應該是一個城市的價值和精神。有了文化底色,城市才可宜居,經濟發展才可能藉此獲得自己的獨特面孔。
城鎮化中之怪象
2012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2.57%。十八大開啟改革新起點,新型城鎮化作為中國應對 “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發展戰略被提到新的高度,各地亦紛紛出臺舉措推進城鎮化新一輪發展。可由于有些地方政府推進城鎮化心情太急、速度太快,推進進程中出現了種種怪現象。
怪象一:
如今的城鎮化建設有一種沖動,城鎮化率的目標掩蓋了真實的目的。在單純地把目標當成目的的行為沖動下,有些政府想賣地,地產商想開發,各類公司想集中農村的資源來作為經濟的增長點。這也導致了許多城鎮化建設都以大為取向,造成了在中國有183個城市要建國際化大都市,而全世界才有20個國際化大都市的怪現象。
怪象二:
在不少人的觀念里認為城鎮化就是蓋洋房、建工廠,結果是走遍一鄉又一鄉,鄉鄉都是一個樣,處處都是水泥房,城鎮化建設結構、布局、建筑雷同,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歷史和文化對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產業而無生活,有生活而無品質。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規劃專家鄒德慈指出,目前城市設計上的不足之處往往是“只注意形象,不重視精神”。地域文化是建筑文化的土壤,也是建筑生命力的所在,如果拋開地域文化,搞一些簡單建筑符號的堆砌疊加,最終會讓建筑失去生命,讓城市失去個性,歷史文脈被人為地割斷。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