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浐灞進行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究
試點工作以來,浐灞生態區與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國家林業局西北規劃設計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陜西省林業勘察設計院、陜西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西安市水利勘測設計院等國內15家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開展了西安浐灞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關鍵技術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內容涉及浐灞水生態系統規劃、浐灞生態區動植物調查、浐灞河流域研究等領域,投入資金1200多萬元。聯合高校培養博士后5名(出站0名)、博士4名(畢業2名)、碩士50余名,公開發表的論文100余篇,專業涉及浐灞水利、濕地、植物、動物、園林、景觀、環境、經濟、管理、歷史、建筑等。
西安市浐灞河流域綜合治理專項規劃
為更好地配合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西安段的建設,將浐灞河流域綜合治理納入渭河綜合治理之中并及早啟動治理工作,通過全流域上下游同管共治,為浐灞生態區乃至西安市提供生態安全屏障,同時為渭河流域的綜合治理提供示范和借鑒,2006年初,生態區啟動了《西安市浐灞河流域綜合治理專項規劃》。
《專項規劃》包括《防洪》、《林業》、《環?!?、《水資源》、《水土保持》、《攔河造湖》6個子規劃,2009年完成編制,歷時3年,參編人員300人,組織召開浐灞河沿線6個區(縣)領導及專家參加的咨詢、論證、評審會議30余次。
《專項規劃》是陜西省渭河支流第一個流域規劃,是指導浐灞河流域綜合治理的綱領性文件。《專項規劃》自批準實施以來,切實有效地保護和恢復了生態環境,協調和規范了上下游不同地區各行業的行為,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了全流域的可持續發展。
浐灞河流域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研究
該研究為水利部重點課題。通過對浐灞河流域水文及水質狀況分析、生態蓄水量及水環境容量分析、生態修復措施及效果分析、流域生境格局及生物多樣性調查,弄清了浐灞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廢水排放量、污染物種類及點、面源污染分布現狀,探明了浐灞河流域生物物種、濕地類型及分布狀況,提出了解決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措施,建立的包括天然、生態特征、影響因子、保護修復效果、經濟指標在內的指標計算方法及生態評估指標體系模型,為評價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理論依據,對促進流域經濟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西安浐灞生態區濕地資源調查研究
浐灞生態區位于西安主城區東部,包括浐、灞兩河四岸的南北向帶形區域,規劃總面積129平方公里。灞河發源于秦嶺,是渭河較大的一級支流,灞河在生態區內有浐河匯入,北流10公里匯入渭河,全長104.1公里,流域面積2581平方公里(含浐河760平方公里),灞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88億立方米。
灞河生態區段長22.5公里,平均河寬500米。浐河生態區段長27.5公里,平均河寬100米。浐灞生態區濕地總面積2500公頃,主要分布在灞河河道7座橡膠壩庫區及河漫灘、世博園人工湖泊濕地、浐河河道7座橡膠壩庫區及河漫灘、雁鳴湖湖泊濕地、桃花潭濕地、浐灞半島人工水系、國家濕地公園人工湖濕地。按照國際濕地公約對濕地類型的劃分,以河流、灘涂、湖泊為主的6類天然濕地和以橡膠壩水庫、池塘為主的4類人工濕地在生態區分布。
浐灞濕地在浐灞河流域綜合治理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是生態區濕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查明的濕地動物27目50科150余種、植物49科124屬180余種,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8.8個物種,多樣性指數為3.28。浐灞生態區在建設中探索流域治理新模式,更進一步豐富了該區域的物種多樣性。
浐灞生態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
生物多樣性在浐灞河流域綜合治理和浐灞生態區生態建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是展示區域生態恢復和建設的重要指標。2005年區域內動、植物種類和植物群落類型進行過粗略的調查,并根據文獻資料整理了《浐灞生態區動植物資源》,但對區內的生物多樣性現狀缺乏足夠的了解。2010年7月生態區啟動了昆蟲、脊椎動物(以鳥類為主)、維管植物、植物群落和外來物種的全面調查。調查掌握了浐灞生態區的生物多樣性現狀,展示了浐灞生態區5年建設所引起的生物多樣性變化,為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收集監測對象,為建設濕地科普館收集了基本素材。調查首次發現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野大豆和陜西省省級重點保護植物穗狀孤尾藻及柳穿魚等一批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物種;首次對生態區的昆蟲進行了全面調查;并發現了東方白鸛等4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以及白琵鷺等2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珍稀鳥類。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青藏高原東南緣古高程及其植物多樣性研究
青藏高原東南緣(包括橫斷山地區)的古高程重建對于研究整個高原的隆升過程以及該地區的物種形成演變歷史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前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古高程研究主要基于生物地層的對比,認為這一地區的抬升發生【詳細】
柴達木生態保護與治理規劃出臺
12日,記者從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獲悉: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柴達木地區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2018【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