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公園會所,文化何在?
最近,媒體揭開了一個藏在公園里的“秘密”:在許多城市,公園內越來越喜歡開高檔餐館、建私密會所。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這些隱身優雅風景、貼著“高檔消費”標簽的生意,甚至比以往更加紅火。
公園即公共園林,是對公眾開放、供人平等游玩之地。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公園始自民國時期,主要有三種來源:其一,由清代皇家園林改辟的,由皇家專用而向民眾開放;其二,依山傍水或擇民眾方便的地方新建;其三,由運動場改建、擴建而來。公園的出現,與中國結束封建帝制,人民追求現代生活方式和平等人際關系的時代背景有關,堪稱重要的文化進步現象。園林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由“園林”而“公園”,公平地服務于大眾是最重要的變化,也是公園建設與發展的宗旨。
可是,如今公園卻追求起“隱秘空間”“私人會所”等概念,只愛服務權貴之人,這“舊風景”里埋著怎樣的“新意思”呢?不能消受動輒數萬元的高檔會所,我們只好在記者的帶領下領略一番:“在這里用餐,不僅環境優雅靜謐,最重要的是絕對‘安全’”;“來我們家的都是政府官員和商界精英、名人,為保證私密性,我們設有特殊通道,來去不需要經過大門”。服務員還特別介紹,目前“風聲緊”,“可以為特殊客人擋號牌”……
好特殊的客人!我猜,如有可能,他們大概會要求把停車場建到亭臺樓榭旁,不用走路也不用見人,下車即入美景之地,方顯尊貴神秘。可惜,這番為了“安全”而躲躲閃閃、鬼鬼祟祟的做法,實在和公園之趣相去甚遠。
我國著名園林藝術家陳從周先生曾建議,園若小,可不必設置茶室占用空間。他還譏笑名園里做生意是“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中國園林大小新舊各有其美,但皆貴在曲折有致,若是屁股冒著煙進去,下車就開一瓶路易十三,酒足飯飽還要吼一曲莫名奇妙的歌,那豈是賞園,簡直可謂污園、廢園。
愿意花大價錢在公園里吃個飯、喝個茶的人,大約除了安靜,主要還為風景秀麗、品位不俗,顯得特別“有文化”。但巧取豪奪公眾資源以飽私欲,我不知道這是怎樣的“文化”——反正,不是公園由無而有的文化和我們所追求的那種文化。
清代才子袁枚,常和園林連在一起。據說,他的隨園四面無墻,風和日麗的時候總是游人如織,主人袁枚亦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對比知人愛風景,宜平等分享以盡園林之美的袁枚,現在這么多追求“文化”的人,卻試圖逆文明發展,把已經“公”了的公園從公眾視野里撕下來、藏起來,獨自享用,真是焚琴煮鶴之舉。有趣的是,與焚琴煮鶴一樣,被唐朝詩人李商隱列為“大煞風景”之舉的,果然有“背山起樓”一項——這大概是最早的對“公園會所”的批判吧!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磚雕中的中國傳統園林藝術之美
磚雕,俗稱“硬花活”,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建筑裝飾藝術。它是以物質生產為基礎,伴隨著建筑的發展,磚制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而出現的,是在滿足當時人們樸素的精神需求、信仰追求和審美要求等社會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形式。【詳細】
江陵盆景園:盆景與園林藝術為一體的公園
江陵盆景園是一座集盆景與園林藝術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游樂園,位于古城荊北路中段北側,與玄妙觀毗鄰,相傳此處為南朝梁元帝蕭繹【詳細】
中國園林藝術:蘇州納園
納園的造園手法,以傳統江南造園(以蘇式園林為代表)的本質,結合現代建筑的建造工藝,為今時今日江南園林的發展提供了研究范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