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不做建筑 只造房子
3
中國改革開放很多年,在國外眼里就是蓋了很多樓房,但品質在哪里,我們需要冷思考。平時圈子里的交流活動王澍幾乎不參加。那些來自民間的、沒有格律的東西讓王澍癡迷。他的設計常常穿越時空,古代現代沒有隔閡,這是獨一無二的。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 王建國
用好友的話說,王澍是個與眾不同的人。他的“不一樣”與生俱來,不是裝的。
王澍認為自己是個多面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做經常被認為是古怪的,但仍然“不思悔改”。
學生時代的王澍是同學們爭相追捧的對象,大家總是跟著他學,卻總是慢了半拍。
上世紀80年代初,建筑學子們都鉚足了勁畫圖,極少有人去圖書館看書。王澍卻經常端坐在圖書館的一隅埋頭苦讀。直到王澍在建筑系大有名氣,大家才知道圖書館的好處。于是,都跟風去圖書館看書。
大二時,同學們發現王澍讀的書是當時少見的外文原著,大家又紛紛效仿他讀外文書。
步入大三,同學和老師發現,他并非讀一般的外文書,是康德的哲學書。結果,大家又跟著他讀康德。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到了大四,王澍又開始養雞。他在南京中山門附近、白馬公園一帶租房子養雞,過他夢寐以求的“山村野夫”生活。
如今,熱愛旅游的“驢友”隨處皆是。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很少有人出門旅游。當大家都在努力學習書本知識時,王澍一個人背著行囊,按照沈從文《湘行散記》的路線,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走。花了3個月時間,他把沈從文提到的所有地方都走了一遍。
在看了十年專業以外的“閑書”后,上世紀90年代,王澍又回過頭來看建筑書籍,拿建筑學博士學位。
王澍可以連續很多天陪夫人逛商場,妻子看的是衣服,他卻興致盎然地觀察生活,直到夫人累得逛不動為止。
王澍可以在西湖邊閑坐一天,什么事也不做,只看日升日落。
在其著作《設計的開始》里,王澍談起了自己的家。1997年,王澍給自家住宅做了裝修。50多平方米的小兩居室,被王澍裝扮得像個園林,亭臺樓榭應有盡有。他在陽臺上建了個小亭子,把住宅里面劃分成很多小房間,家里的燈具、板凳都是他自己設計的。
遺憾的是,由于工作太忙,沒時間料理,如今王澍那“精裝修”的家里只有兩條路是通的,一條是門口到廁所,另一條是門口到床。
王澍特立獨行,卻從不孤立。與他在本科、研究生均是同班同學的王靜回憶,王澍人很好,話不多,有很多朋友,經常在這個朋友家里喝茶喝一晚上,再到另一個朋友家里轉轉,然后回家睡覺。
“本科一、二、三年級時,王澍學習很用功,對每一次作業都非常認真,這可從他的作業圖紙看出來。美術課上,他做的練習明顯會比別人多很多。從三年級開始,王澍的建筑設計能力(課)開始拔尖。大四時,他的作品中開始富有創造性的東西,老師給的分數很高。”研究生畢業后,王澍的思想開始慢慢發生變化。“他對自己專業的理解表現在行動上。”王靜說。那時,周圍學生都住宿舍,但王澍卻租住在農民屋子里,當時學校不允許,還專門派老師勸說。“不出一會兒,老師就被王澍說服了。”王澍的執著體現在觀念上,他的畢業論文第一次未通過,沒拿到學位,后來補發。“他當年的論文在今天來看,可能通過還是有些困難。但在那種情況下,王澍依然血氣方剛,堅持自己的觀點,很難能可貴。”
在王靜的記憶中,王澍從學生時代起便經常做關于空間、傳統文化的練習。“他的作品里有很深厚的文化功底,當然功夫不是一天兩天打下來的。”對于王澍獲獎,王靜認為,歷屆“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年齡都偏大,且有大量作品,但王澍的相對少一些。也正是能看出: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正逐漸受重視,西方在關注東方,“他們需要在中國找一個建筑界的代表人物。”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北京首發森林體驗指數
很多森林看起來大同小異,但因風速、濕度、負氧離子濃度等的不同,游憩的感受相差很大。到底哪片森林更適合您的出游需求呢?昨天,北京首次上線森林體驗指數,為市民走進自然踏青賞花提供參考【詳細】
“十四五”期間 四川力爭建成200個體育公園
通過重點推動體育公園建設、綠道建設等場地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建設便民利民的場地設施等手段,扎實推進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作,完善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15分鐘健身圈需求【詳細】
河北定州加快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定州把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籌辦河北省第七屆(定州)園林博覽會兩項工作做為彰顯特色、打造品牌的重要路徑,做為提升文化、惠及民生的重要載體,圍繞城市框架拉伸、文旅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提升、新興產業布局做文章【詳細】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