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謹防“規劃追尾”
日前,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來南京,就“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建設智慧城市”作了專題報告。報告中有段話尤其發人深思:從歐美國家智慧城市成功經驗看,每個城市都要做好規劃。城市規劃制定后就不能隨便改動,一定要改變,必須經過人大審議批準。規劃不停地改,難以成為智慧城市。
所謂智慧城市,就是以互聯網、物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網絡組合為基礎,通過各類信息資源及其應用型信息系統開發利用,全面靈活地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之間相互感知和互聯互通,從而實現對社會生產生活各領域精細化及動態化管理。智慧城市核心“智慧”,就是能讓市民生活更方便。比如有了智能交通,我們出行效率會提高很多。說“規劃不停改肯定不是智慧城市”,正因為它影響市民生活,也造成很大浪費,不僅不“智慧”,而且不“經濟”。
《城市規劃法》規定,經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未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但這些年來在不少城市,違反法定程序隨意變更規劃,幾乎已成了折騰城市的新游戲。談到規劃成“鬼話”,其實,有種原因特別值得注意,就是“規劃追尾”,即先前規劃缺乏前瞻性,很短時間就被后面規劃“推翻重來”。其特點在于,既不是因領導人更迭而變化,又符合法定程序,而且有“提檔升級”之需。也因此,“推翻重來”更加無所顧忌。
最近有兩則“規劃追尾”的新聞就引起了網友質疑:一是某城市一防洪江堤上綠化帶竣工驗收不到一年就被鏟掉。相關部門回應稱:為了完成新規劃,只得把之前規劃推翻。鏟掉已建成綠化帶也不是不搞綠化了,是要換成“更高檔次”綠化植物。但網友認為,當初建綠化帶花了七八十萬元,說毀掉就毀掉,令人心疼。綠化改造是好事,只是這樣做代價未免太大;二是某城市一條大道即將進行改造,工程規劃方案已經通過了專家組評審,問題是,這條大道剛進行過路面改造,恢復通車才半年,顯然又是個“規劃追尾”。
缺乏前瞻性,是“規劃追尾”的病根之一。避免這種“不智慧”和“不經濟”,無疑需要切實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讓科學規劃始終走在城市發展的前面。我們還應明白,“城市是為了讓人生活得更美好”,市民是城市主體,智慧在民間。在各項規劃中,不僅要聽專家的,也要多聽聽市民的,還應堅持“得不到多數群眾理解支持的規劃就不要出臺”,以避免因“規劃追尾”造成建設性浪費,也免得“花錢辦了事老百姓卻不領情”。當然,對那些違反法規隨意規劃且造成不良后果者,問責也不能手軟。有個淺顯道理是:戰略若錯,“細節”方面投入越大,損失可能越令人心痛。城市規劃既是法規,也是“戰略性決策”,直接決定著城市建設的成效。作為城市建設者,更應時時以“規劃不停改肯定不是智慧城市”自警,以強烈敬畏心對待城市規劃,把每筆錢都用在刀刃上,把每件好事都辦到市民心坎上。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