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別把非遺保護當作是“臨終關懷”
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走過12年。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熱潮之后,在“后申遺”時代,我國的非遺保護效果如何?非遺保護發展方向何在?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學》主編高小康,近日作客浙江人文大講堂,在浙江科技學院為大學師生開講“后申遺”時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浙江科技學院有大片草坪和綠地,初夏時分道路兩邊綠意盎然。高小康說,我的專業實際上屬于生態文明建設,和這里的環境很契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的,其實是一種精美的生活,這和讓人覺得親切親和的環境是一樣的。
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近圍繞申遺,發生了一個反響強烈的事件:西安有一個興教寺,留存有唐三藏的重要文獻。寺里面的僧人爆料,寺廟要被拆了,為什么被拆?因為西安準備和其他地方聯合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涉及到跟唐三藏有很大關系的興教寺,所以要進行清理,拆掉一些后來建造的東西。
這個事情出來后一片嘩然,大量的人反對,新浪微博上出現了很多言論,痛斥政府破壞文化遺產,因為唐三藏的文獻要拆舊廟建新廟,毀古董做假古董。
官方辟謠,不可能拆興教寺屬于文化遺產的東西,要拆的是后來建的,不屬于文化遺產的,因為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些規定,首先要恢復文化遺產的本來面目,讓它比較靠近原始真實的狀態。
信不信官方說法呢?我覺得應該信。既然目的是為了申遺,僧人也說是為了申遺,肯定不能拆老的,拆個新的有什么關系呢?那么官方解釋應當說是合理的。
問題來了,如果官方解釋是合理的,僧人為什么反對?原來興教寺留有以前的古建筑,但后來也增加了些新建筑,就是僧人的生活、活動空間。我看了官方的報告,不是毀古跡,而是把依附在興教寺的僧人生活空間給毀了。官方對僧人說沒問題,我另外給你找地方住。
問題好像解決了,但真正的沖突出現了。就是說拆了之后,僧人生活沒有問題,但原來興教寺和寺廟相關的佛教文化傳統丟了。
遺跡在,唐僧的古址和文化也在,但它丟失了從唐代到今天的活態的佛教文化。僧人要保護的東西正是我所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很特殊的概念,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末。
這個概念由日本提出,日本保護文化遺產分幾方面:一是有形的文化財產,古董、遺跡、古建筑等;二是一些是生活習慣上的東西,它叫民俗文化遺產;還有一些是技藝。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演繹,后兩者逐漸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不當也是一種傷害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舉一個具象的例子。埃及留下的文化遺跡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金字塔、人面獅身像等。但這些遺跡和現在埃及人的生活是分開的,所以埃及的這些遺產可以算是屬于全世界的遺產,它是停留在那里的東西。
而我們今天要保護的,是埃及文明的各種傳統,就是活態保護,不僅把遺跡保護下來,還要把過去一些精神價值、一些記憶,過去留下的一些趣味,一個族群自己的一些基本世界觀、生活的信仰等,傳承下來,這些東西構成一個民族的個性,而且這個東西是活的。
非遺保護的東西是活的。“臨終關懷式保護”,那種趕緊拍拍照,把他們留下來,免得以后死了沒有了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背道而馳的。
比如興教寺,如果把僧人的生活保護住了,既保護了建筑,又保護了文化空間,相當于保護了一個活的傳統。所以,興教寺的爭論說白了,是死遺和活遺之爭。以前的文化遺產保護是死的東西,非遺的保護是保護一個活的傳統,讓它在今天還能生存,甚至發展。我們很不客氣地說,要拆掉僧人生活空間的人,他們不懂保護非遺的重要性,他們不懂保護活的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柴達木生態保護與治理規劃出臺
12日,記者從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獲悉: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柴達木地區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2018【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自然和文化遺產當共同保護
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明。當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化或消失,文明就會隨之塵封。可以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歷史。【詳細】